上了大学以后就开始沉迷淘宝,每天闲暇时间逛淘宝是我的习惯加爱好。突然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累,开始每天都争先恐后的查看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当季新品,生怕自己被时尚淘汰;开始走在街头观察每一个妹子的服饰,并通过潮流与否抬高或看低某个人;开始拼命地模仿明星的穿搭并引以为豪,拼命的迷恋华而不实的奢侈品,开始自卑,开始迷失,开始忐忑,开始疯狂。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知道当下流行什么和别人眼里的时尚。常常因为一句“当季必不可少的时尚单品”就“慷慨解囊”,可结局往往弄巧成拙。到最后,我几乎成了淘宝的奴隶。
在我连续3个月因为买服饰而凄凉吃土后,我决定改变这种被动的痛苦局面。扪心自问:
①花在外貌上的时间和钱可以给我带来什么
②这些带来的东西是否长久
③我是否可以将这些精力适当转移到我喜欢或者认为有意义的方面
第一,作为一个女子,外貌是必不可少的评判标准。在诗词歌赋里,小说再到影视剧里,人们都喜欢用大量华丽的笔墨去歌颂女子的美丽,曹植的《洛神赋》里,“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温庭筠的《菩萨蛮》里,“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映。”更为出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对于美的追求是千百年来的文化共识,而它的承载体,往往是女子。可见女子在外貌美上的呈现上承担了多大的压力。古代就有为了病态美的缠足,更有16-18世纪的西方束腰。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女子要这么拼命的为美献身?主要是古代女子以嫁人为终身事业,她们没有什么能力可以独立生存,只能生孩子养孩子。而外貌又是她们的唯一资本。《飘》里的斯嘉丽出去抛头露面的挣钱都是为世人所耻的。
问题又来了,在21世纪男女都可以挣钱的今天,为何对于美的追求依然如此执着甚至愈演愈烈呢,美又可以带来些什么呢?
首先,现代社会更多的女性已经有了自我觉醒意识,很多女性注重外貌不仅仅是为了取悦他人,开始更多的将其当成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其次,美丽可以给我们带来自信与活力,是一件可以轻易地展示自我的方式,甚至可以成为社交和面试的工具。
最后,美丽是一个有素养的人的基本要求,在合适的场合穿合适的衣服可以让我们更加得体大方。
第二,改变外貌真的可以带来一些飞跃性的人生变动吗?答案因人而异。其实仔细思考一下,我们注重外貌,无非是想让外貌成为各种场合的加分项,至少在这一关不能拖后腿。最核心的,外貌只是起到一个绿叶的作用,最主要的是你要有配得上绿叶的红花,能否撑起某个时刻,完全在于衣服里的自己,所谓气场,气质,能力,态度,都尽在一个人的说话做事的方式里。这些都是外貌所不能赋予你的,需要生活阅历,经验和知识。而这些才是真正能够安身立命的本质,才是最接近生命本真的意义。娱乐圈里有位众所周知的另类,郑爽。明明是个小仙女,可偏偏整天素面朝天,穿着随性的短袖长裤,机场照跟各个女星比也是“惨不忍睹”,0绯闻,少综艺的她却依然人气不减。我想她明白自己的定位,知道服装的时髦并不可以改变自己的人气,只有认真的作品才可以打动人心。她率性自然的态度也让我们思考明星的存在意义,不是非要成为别人眼中的美人,而是活成自己。是啊,美丽的人很多,可郑爽只有一个。
第三,是否可以将我的精力转移到有意义的方面?例如我喜欢阅读,写作,看美剧和弹钢琴。如果我将心思更多的投入到这些方面上,比起改变外貌,我可以获得更多更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相对来说,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更高。追寻时尚是一个无底洞,你会发现永远跟不上明星网红的时尚脚步,你会永远无法满足,甚至到最后自怨自艾。外貌不是事业,不是本领,只是外貌。
改变外貌是最简单,最直观的改变自身印象的方式,但别忘记我们是需要用内涵来生活和交际的。第一印象也只是第一印象,在时间的长河里,真正美的纯粹的人,绝对不仅仅是他们的外貌,更是他们在自己领域卓越非凡的成就和认真细致的态度。wifi之母海蒂·拉玛发明了跳频技术,本人更是风华绝代。女神奥黛丽赫本在晚年投身慈善事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代表人物,为第三世界妇女与孩童争取权益。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和奥斯卡人道主义奖。她们选择用自己的力量造福一方世界,在有限的时间里衍生出无限的价值。我们不要做过眼云烟,要做江河,做高山,我们的生命不应当止于对面貌上转瞬即逝的追寻,更应当“一览众山小”,留下些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