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几何?
冷鸡汤·脱离舒适区,你就获得了“乡愁”,以及……

冷鸡汤·脱离舒适区,你就获得了“乡愁”,以及……

作者: Gabril阿冷 | 来源:发表于2022-02-09 23:51 被阅读0次

    乡愁是什么?从小到大四处奔波的我,最初其实也不是特别有概念。

    小学三年级,由于我非常的皮——爬窗进父母锁好的房间拿游戏机打游戏,偷钱去游戏厅打游戏,各种扯谎来获得游戏“资金”——而父母又双双忙碌无暇管教,在母亲朋友的介绍下,父母把我送进了一所全寄宿的“贵族学校”。

    那时候,尽管我才不到十岁,却能轻松地适应全新的环境,甚至来了个“此间乐,不思蜀”:不到父母亲自联系生活指导老师,我都想不起来应该隔几天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

    而从此,寄宿成为了我求学生涯的常态。一“寄”就是十余年。与家的距离也从几十公里,到上海的数千里,再到大洋彼岸的数万里之遥……

    而我对于离家,一直有点“放虎归山”的感觉。

    这种感觉直到去美国的那一天,回头看到我爸依然严肃却目不转睛盯着我进安检的眼神,才终于有一点变化。

    在那一刻,我的内心涌起了一点点莫名的波澜,不过我也跟自己说:这只是我看多了类似故事情节后所产生的一点“应景”的情感波动。

    ——不得不自我吐槽一下,我这个心理学科班学子,看事情还真“理性”呢……

    真正的变化,出现在我到美国后的第一个春假。

    那时候应该算是我留学最艰难的时候:在语言压力比想象中大很多(主要是术语太多)的基础下,要在学习研究生水平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从头学习大量本学科的本科内容,还要协助导师做学术研究、处理数据、带课……总而言之,大学时因为懈怠而欠下的债全部都压过来了。

    就在那个春假,我为了准备期中考,每天都在图书馆泡着,几乎都没有休息的打算。唯一一天,室友说有个我们国内留学生的聚餐,热情地邀请我去。一方面我确实需要休息,另一方面也是大家盛情难却,毕竟我到这边了,还没怎么跟老乡们打招呼。

    聚餐在晚上,于是午饭后我就回到家里休息,躺在Yard Sale淘来的烂沙发上听着歌闭目养神,随手就翻到了高中时特别流行的一位广州本土歌星“东山少爷”的歌。他那种让广州人特别亲切的独特嗓音,加上精心揉入音乐中的种种广府元素,听着特别让人放松。

    恍惚间,歌声似乎把我带回到了南海曾外祖父的祖屋,那个有趟栊门和天井,厨房还是烧煤的家。我也似乎变成了儿时的我,躺在那张弯弯长硬硬的木躺椅上,闻着中药味和曾外祖母牌位上的香火味,听着曾外祖父在给乡亲们把脉问诊开药方,眼里似乎还看到了如默片一般的黑白画面……

    也不知道怎的,就这么一刹那的情绪袭来,我的双眼就湿润了。

    奔走在外那么多年,头一次内心翻涌起了对家的强烈思念……

    好想回家,好想过过春节,好想和爸妈出去看看电影聊聊天,好想去外公家里吃顿团年饭……

    甚至,小时候我明明挺讨厌回南海以及潮汕的老家的,此时突然也无比思念起来……

    而如今,我已经回到广州多年,再听起东山少爷的歌,虽动听依旧,但几乎一点都没有当年那种情感的起伏了。

    似乎,离家很远不是乡愁唯一的理由,这中间还必须加上“很难回家”和“遇到了生活上的严重困难”。

    至少,无论是在上海、北京、四川……总之还在国内的时候,只要我不赶春运,回家就只是一张火车票的问题,奢侈点甚至坐坐飞机也行。

    而且,在国内,再怎么也不会像在异国那样不适应——毕竟在国内,无论去什么地方,多少会有朋友能照应一下——不然轻易我也不会去~~

    结果留学的那两年里,曾经以为出了国就可以自由自在的我,每一次放假第一选择必然是赶在第一天就坐飞机回家,多一天都不想留。这和我在外地上大学时能不回家就不回家(当旅游)的心态可谓是截然相反了。

    前几天正好也听《雄狮少年》电影的主创说了他电影的灵感来源:他说他在广州住了十几年,对舞龙舞狮的事情其实也没什么很大感觉。后来有一年,他在异国他乡偶遇了一支华人的舞狮队,心中突然激动不已,使他当下就决定要深入了解舞狮文化,并开拍这部动画电影。

    抛开《雄狮少年》是不是一部好片子不说,他的这种感受,我大概是能懂的。

    不如说,正是他分享的这个故事,才让我想起来多年前真正体会“乡愁”滋味的那个瞬间。

    而这,也让我非常理解我的太太每年都嚷嚷着想要回娘家的心情。

    ——————————————————————————————————————

    情绪抒发完了,再瞎扯一些心理学……?嗯……不算什么科学道理,算是一些小推测,小思考。

    前面我说了,触发“乡愁”,除了说是离家远,还必须有“不太适应”和“很难回去”两个因素。

    这也让我想起很多年前读米兰·昆德拉的时候,他在反复咀嚼“乡愁”这个词时,可能想要表达的,对于陷入战火的祖国“想要回去而又无能为力”的情感。

    也曾有人说,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诞生于动荡之中,而米兰·昆德拉那时候过的想必也不是什么春风得意顺风顺水的日子。

    突然为当年没有好好深入读他的作品感到遗憾……也许接下来应该重新再去读读看吧。

    不管如何,我这算是强行从文豪身上借来了个可以佐证的例子吧。

    而“离开家”这件事,基本就意味着脱离了心理的舒适区。甚至可能不是那种渐进式的,先学习,再适应,然后扩大学习范围那种,而是一把将你从温暖舒适的被窝里拎起来,直接丢进挖好的河上冰窟窿里面:何止是脱离舒适区,简直是直接进入了致命区。

    而如果你我们在这件事上是有选择的,比如能马上一秒回到被窝(当然身体也会恢复干爽),那么这种事情就真的没什么可怕的,甚至为了寻求刺激,我一个月都得来上几天——就像我爱看恐怖片一样,不是不怕,只是可以选择,而我又爱寻求刺激而已。

    这么说来,“回不去”也许比“不适应”还要重要。毕竟,不适应,走就是了。但走不掉呢?那就烦人了:没得选,所以很难受~

    让我想起方文山写的一句歌词: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我们向往诗与远方,我们总是怀念家乡,然而没想到,也许正是到不了才向往,回不去才会怀念。

    说到底,就是选择权不在我,才会有这种因可望不可及所产生的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

    不然,若每天下班回家都能看到父母,难道都会每天激动得忍不住抱住他们倾诉一番?

    ——————————————————————————————————————

    咳咳,有点扯远了。

    说起当年在美国的乡愁,既让我煎熬,又让我学会了很多很多。

    包括,因为种种压力,我跑去找我的导师,说出了我的困难。

    导师笑了,她说:“Gabril呀,你感到困难这点太正常了,我当年刚来的时候也是这样呀!甚至比你还惨呢!但这种痛苦也是说明你处于极速的成长之中呢!不信,你就先认真一点一点踏实学习,等你一个学期结束后再回头看看,你就会发现:原来我这么厉害啊!”

    她看我还有点摸不着头脑,没过几天,就发了一段有关婴儿大脑发育的视频给我看,还附带了一些有关婴幼儿从出生到理解世界过程的文献。

    在看完这些资料后,我才理解了,人从出生到把世界认知为我们后来所熟知的样子,竟然是经历了一次几乎不可能的学习过程。

    在初生婴儿的眼里,根本没有什么前后上下左右,没有重力浮力万有引力,也没有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他们面对这个全新的世界,可能比人类第一次面对宇宙时还要迷惘。别说认得爸妈,连爸妈和周围的一切事物有什么区别,如何区分都毫无知觉。甚至,很多新生婴儿连呼吸都不会,必须通过接产者的按摩(也有说是拍拍屁股)来“启动”。

    那是真正的0,真正的白纸,没有任何的经验。

    然而,每一个婴儿,同时也是每一个我们,都在仅仅数个月内,就看懂了世界的基本状况,学会了与世界互动,甚至开始学习这个世界上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语言。除此之外,有关数学、图画、音乐等能力也会在1岁之前就开始萌芽,然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爆发性地增长。

    千万别忘了,那时候,我们的小脑瓜子远远没有现在我们的大呢。

    而如今我们所面对的,很多时候仅仅是和舒适区不太相同的困境,连“未知”都算不上,却能让我们感到沮丧、挫败,甚至开始退缩、逃避,“想要回到那个安全舒适的家”,这跟婴儿生下来发现自己不会哭,就想往娘胎里爬有啥区别呢?

    当然,你看那个黑客帝国电影里面,被母体奴役的人类,是不是一个个都像婴儿一样,一辈子都在娘胎里?这是不是也没啥不好的?

    至少比起在外面与机械乌贼战斗,朝不保夕,甚至连仅有的吃喝都没有什么像样的日子好吧?

    而故事里的人类们又是如何选择的呢?

    成长,到足以让机械们正视他们,与他们谋求新的共存方式为止。

    他们会“回到母体”去寻求一些帮助和支持,比如咱们的男女主。但他们始终在母体之外学习、奋斗,直到那艰难的环境里都能重新收获果实,直到……哈哈……我也不知道以后的黑客帝国中,现实会变得如何美好……

    从在母体里连一动都不能动,到在危机四伏的现实顽强生存下去,甚至开始改变周围的环境,团结周围的人和物。

    活脱脱一部人类发展史,也可以是一部个人成长史。

    乡愁不过是阵痛,成长才是我们离“家”万里的终极。

    毕竟,当成长到某个程度,选择权在我时,还何愁之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冷鸡汤·脱离舒适区,你就获得了“乡愁”,以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ng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