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赔似乎特别难
假设有件商品,你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脑补”它的价值和作用。更要命的是,身边还有很多人对你说:你的这些脑补可能都是假的。那你还会买吗?
保险就是这样一种商品。
“得益于”部分媒体的推波助澜,“保险不赔”成了全社会热议的话题。站在新闻的角度看,这种故事往往充满冲突和矛盾,体现了普通人和大公司之间的对立,提升了报刊的销量和关注度,最终也变成了实打实的广告费。
对于每个普通人来说,购买保险都属于大额消费——动辄成千上万的消费决策,遇到了不确定的因素,心里难免打鼓。所以,把保险赔付的问题讲清楚,起码能让我们今后心平气和地正视保险。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情况下,保险不理赔?
发生的事故不在保险范围,不赔
保险公司赔不赔,首先取决于申请理赔的这件事是否在保险责任范围内。举个新闻事件当例子,可能更便于理解:
王大妈腿脚不灵便,周末下楼时不慎摔伤,造成大腿韧带拉伤,住院一个多星期,除去医保报销,自费部分花掉2000多元。她想起半年前通过保险代理人买过一份意外险,便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未曾想遭到拒赔,理由是王大妈购买的意外险只包含意外身故和意外伤残两项责任,并不包含意外医疗责任;而且王大妈的受伤情况也远未达到伤残标准,相当于这份保险“白买了”。
保险代理人信誓旦旦地说,当时大妈图便宜而挑选了不含意外医疗的产品,一年只要50多元,如果包含意外医疗责任,保费要250多元。王大妈却说,代理人明明没有和她说过这些,她买的时候以为什么都保。保险公司则表示无奈,合同里白纸黑字写的,公司怎能为没有承保的风险赔钱呢,这样做的话对于多花200多元买保险的消费者来说,谈何公平?
如果我买了一份鸡肉三明治,咬了一口却发现三明治里没有鸡肉,这就有问题了。到底是我买的时候没搞清想要牛肉还是鸡肉,还是商家供应出错?买卖双方多花点儿时间,弄清产品介绍、核查产品名称,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这类问题
客户未如实告知自身情况,不赔
如果保险公司在理赔时发现客户投保前未如实告知自身身体状况的情况,保险公司自然无法承担保险责任。这时候保险不赔的这口“锅”,肯定要由客户来背了。
客户为何会没有如实告知?这个要分两种情况来看,一种明知自己身体有问题,但依然带病投保;一种是无意中没告知,比如,健康告知里明确写了“最近1年内是否有血液检测结果异常”的细项,某客户在半年前的一次体检中,某项血液指标显示异常,体检报告上也有标注,但他投保时忘记了半年前的这件事。
针对以上两种情况,保险公司分别是如何处理的?不告知对于保险消费者分别有什么样的后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健康告知处理方式及后果客户的不告知到底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保险公司要对此给出合理的推理、判断和证据
条款过于严苛,不赔
说了这么多保险不赔的原因,看上去似乎和保险公司都没有什么关系,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保险理赔难”这口锅,保险公司也要背。
赔付相关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保险条款内容艰涩,有些标准较为苛刻
疾病的定义虽然详细,但有时在疾病判断上也存在疑点。比如,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是:新近的心电图改变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心肌酶或肌钙蛋白有诊断意义的升高,或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动态变化。
大多数消费者都不是学医出身,有些疾病描述本就拗口、难以理解。比如,所谓的“有诊断意义的升高”,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医生说升高就算升高呢?
规定尽可能详细、明确,是为了防范居心不良之人,但在实际操作时,好人有时也会被误伤。令人宽慰的是,这种误伤是可以被修复和纠正的——针对诉求合理的理赔纠纷,司法体系是站在消费者这边的。在涉及这类问题的法律纠纷中,获得法院支持的往往是消费者一方
所以,只要我们在购买保险时做到了明确了解保险责任、如实告知自身情况,对于所谓的理赔严苛问题,大可不必担心。
以上部分参考自《你的第一本保险指南》学习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