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应试教育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
2017年4月19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陆建国局长在连云港市委党校春季主题班上,以《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为题作交流发言。近日,该区教育局将讲话录音整理成文,下发辖区各校。对这篇文章中的很多观点,笔者都不敢苟同。
该文认为,“这些年来,应试教育存在着被污名化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试教育从未被污名化,因为它本身就是污的,它是“自取其辱”:它让很多人沦为应试的机器,扼杀人的多样性,让人丢掉很多珍贵的东西。要知道,很多珍贵的东西一旦在某个时段丢掉,就会永远丢掉而再也找不回来了,尤其是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和创造力。
该文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是最管用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笔者的看法正好与此相反,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是短期管用长期最有害的教育方式。须知,中国应试教育的成功是以牺牲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为代价的。学校有比纯粹的知识、考试和分数重要得多的东西,如德行、思维、心理、艺术、体育等。遗憾的是,很多人往往对此视而不见或置若罔闻,因为他们只知道应试。
为什么应试教育会长盛不衰?因为它简单易操作,不需要多高的水平,这也是教师偷懒、纵容惰性、不思进取的集中体现。恕笔者直言,绝大多数教师的水平实在是有限得很,他们从未体验过素质教育的美妙,只配搞那种根本就没有多少含金量的应试教育。而那些少数的高水平教师根本就不满足于或不屑于应试教育,因为那样做太不值得了。我们必须明白,真正的素质教育丝毫不宽松,反而对师生的要求更严格,因而更加难能可贵。只有教师普遍提高水平,才能普遍开展素质教育。
该文认为,“作为应试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恰恰是用来夯实我们学生的知识底盘的,是锻造学生的硬实力的。”在笔者看来,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习能力,没有学习能力,根本就谈不上硬实力。
该文主张,“应试教育,用分数说话,个人认为还是当今最公平的选择人才方式。”笔者认为,只有综合能力的分数而不是应试能力的分数才是“最公平的选择人才方式”。不客气地说,应试能力根本就不是能力,更与学习的本质相去甚远。除了应试本身外,应试什么也不是。
“在农村,如果不下大力气抓教学质量,这些农村孩子就可能被耽误掉。趁着他们还年轻,让他们埋头苦学吧,用勤奋努力来弥补他们在教育资源上的先天不足,弥补家境条件所伴生的各种劣势。”读到文中这句话,笔者想起哈耶克在其《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一书中一段极为精辟的话:“在竞争的社会里,穷人的机会比富人所受到的限制要多得多,这一事实丝毫也不影响另一事实的存在,那就是在这种社会里的穷人比在另一个不同类型的社会里拥有很大的物质享受的人要自由得多。虽然在竞争制度下,穷人致富的可能性比拥有遗产的人致富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但前者不但是可能致富,而且他只有在竞争制度之下,才能够单靠自由而不靠权势者的恩惠获得成功,只有在竞争制度下,才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挠他谋求致富的努力。”
应试教育犹如计划经济,竞争很不充分,它最多只是竞争应试能力。而素质教育就像市场经济,竞争的是各方面的能力。只有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平民子弟才会获得更充分的发展,变得更有竞争力。否则就会因极度应试而越来越差劲,从而失去竞争力。
《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名言,“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应试教育只是锁链而已,他只会束缚人的潜能,而不是激发人的潜能。广大师生应当理直气壮地站出来,勇敢地反对应试教育。千万别因为没被锁链套上就闷闷不乐,反而应当庆幸,因为他们获得的是自由,是发展的后劲,更是学习的动力,而学习的动力是求学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东西。要知道,每个人漫漫人生的质量从来就不取决于高考,从来就与应试能力无关。
对很多人来说,应试教育是一道魔障和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高考结束后他们长期都走不出来,甚至终身都深陷其中,终于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更有甚者,很多人从此犯上“空心病”,沉沦苦海,痛苦不堪!
与其为应试教育盲目唱赞歌,还不如老老实实想办法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水准,为素质教育的大规模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自然地驱逐有害的应试教育,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劣币驱逐良币。笔者想起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笔者看来,那是因为那些潜在的杰出人才都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被扼杀了,或是奋起反抗一气之下跑到国外去做外国人了。这难道不值得人们警醒?
注:文中配图源自互联网,谨此致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