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膏药的修行

作者: 一杯老酒 | 来源:发表于2024-07-02 05:02 被阅读0次

说起膏药,大家都不会陌生。关于膏药的来源,与我们传统的中医有关。据网络记载,我国膏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秦汉时期。当时主要使用猪脂膏(添加中药有效成分)在患病部位涂抹,以黑膏药居多。虽然治病要素存在,但是相对不卫生,携带不方便。后来逐渐完善,演变为狗皮膏药乃至如今更加卫生的敷贴,既方便在患者任何部位粘贴,又卫生,且携带方便。至于膏药的成分,想必有各种中草药组成,每种草药在一张膏药中的份量,以及单味草药所能给患者带来多少期望值,患者敷贴在患病部位有着什么样的感受?草药份量不足,起不到治疗效果,份量多了,不仅是白白浪费了各种草药(有些草药特别珍贵),说不定还能给患者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这样一想,一张膏药的研制过程,不知道涵盖了多少从业医师几代人的潜心研究与实践。至于膏药的功效,无非就是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止疼疏通等等。在这将近2500年的传承中,诞生了无计其数的膏药传承人。所幸在我们连云港,也有这样一位传承人,作为徐氏痹症专治第三代传承人,从接手至今,矢志不渝,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增加新的成分,籍以减少患者治疗周期,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痛苦。他就是连云港市唯一通过江苏省中医确有专长考核的医师徐立军,他撰写的《浅析骨质增生疾患》一文被载入《全国民族医学交流论文集》,《中医外治骨质增生》被编入《中国中医特治新法大全》,他所代表的连云港市徐氏痹症外敷疗法入选江苏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他的光环很多,而我主要想聊一聊自己与“徐一帖”膏药的亲密接触。

身患腰椎间盘突出多年,琳琅满目的广告一再推荐,对于自己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不知道有多少张不同类型的膏药,先后造访,效果并不理想。在此期间,我和徐立军因为共同爱好文学,早就互相熟悉,尤其是他把自己的一篇《老兵大舅》的文章分享给我,让我真切感受他对老兵大舅的深情,对于军人的热爱,以及对于英雄的崇拜。一篇短文,瞬间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也足以窥见他的文学情怀。原先一直以为,他仅仅是一名江湖郎中(没有一点贬义),想不到竟然还有如此高的格局,且情怀满满。毕竟我也是一名越战老兵,所以我和他对于社会的很多认知和感受,就像诗歌里对于某一个物象的通感共鸣。之后几次聚会,亲身感受他的为人低调谦虚好学。这些与他的膏药无关,尽管他的膏药如今在江湖,那可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我喜欢较真,尤其是被之前那些充溢耳边的广告蛊惑,感觉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并不太相信他的膏药有何特别之处。哪怕几次聚会,我从来没有提起他的膏药之事,倒是伴随着接触的增多,越来越感动于他的人品。虽然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通过多次交往,终于看清了他的人品。我一直以为,才华高的人,他的人品不一定与他的才华相匹配,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的人品足够令人敬重,加上他有一技之长,加上他的善良,何况人家徐立军本人就是外表帅气儒雅的谦谦君子。终于在连云港市散文学会组织来白塔埠镇红色采风行之前,得知徐立军同行,于是,我私下和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必须的!回复特别简单,让人温暖且感受到一种洒脱。

了然于胸的精准敷贴后,他嘱咐我:三天不洗澡。我说,一个星期不洗澡也无所谓,只要能够治好我的腰椎间盘突出。何况他说的不洗澡只是那个敷贴膏药的位置不让沾水,其他部位,随便你怎么洗。十多个小时过后,效果出来了,如果把男人的腰椎比喻为一堵墙,就感觉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像极了一堵墙的岌岌可危,你在行走和站立时,别人随手一推,墙就会随时倒塌。而敷贴膏药以后,除了有点潮热,就感觉之前随时可能倒塌的墙的薄弱位置,顿时被镶嵌上一堵特别稳固的墙柱子,好几天不敢走路的我,顿时来了精神。不仅当晚走了将近一万步,而且腰椎也没有疼痛感。第二天还能手提水桶浇菜园。为了巩固效果,三天后的晚上,我依旧舍不得把敷贴揭下来。 但是,敷贴的药效过了三天,也就差不多了。

虽然有点舍不得,无奈敷贴位置的一阵阵奇痒难耐,终究还是恋恋不舍的揭了下来。难怪之前徐立军的徐氏痹症外敷疗法被患者称之为“徐一帖” ,这下我信了,信得口服心服。但是话又说回来,天下再神奇的膏药,也不可能包治百病,何况每个人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的形成,又不是一天两天,仅仅依靠一张膏药三天的治疗,就能彻底根治,怎么可能呢?就这样已经非常知足了。

民间有一句话叫做“大德无痕”,被坊间赞誉为仁心仁术的徐立军,作为徐氏痹症第三代传承人,他至今就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忠实的继承祖传秘方的同时,却又从未满足于单纯的继承,他一面研究祖传秘方的功效,一方面又饱读医书,潜心研究如何缩短治病周期,尽快减少患者的痛苦。我说这是一张膏药的修行,遇见人生路上一直在不断修行的徐立军,毫无疑问,这张膏药是幸运的,这张膏药由此延宕而来的生命的无限,最终得到最大恩惠的还是无数患者。这些形形色色的患者中,有行动不便的老人,也有因为职业原因,无法离开自己所在岗位的科研工作者乃至守护国防的军人。虽然“义诊”这样的善举不是他的独创,但是,能够多年坚持做到像徐立军这样经常走基层,送医去农村,去养老院,去企业,去机关乃至去连云港前三岛为驻守官兵开展义诊的,除了徐立军,没有第二人,在连云港。没有人能够计算出来徐立军多年来义诊多少次,也没有人能够计算出来,徐立军多年来为孤寡老人和弱势群体义诊治疗免费多少万元。“算计那个干啥?能够有机会帮助患者,就是我的荣幸。”徐立军用右手推推自己鼻梁上的眼镜,特别真诚的说。

说到修行,离不开一个人的自律,离不开潜心研究的持续性,本来徐立军完全可以忠实继承祖辈沿袭下来的秘方,这样他就可以问心无愧的对得起自己的先辈,对得起无数患者。但是他并不满足,因为他接触了文学。要不然又哪里来的“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欣慰?又哪里会有“僧敲月下门”的来回推敲?所以我说徐立军的膏药“徐一帖”一直在修行。源于膏药的主人一直在修行的路上。他一面修行膏药含量的精准,这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综合指标,必须亲力亲为,还必须亲自实践,虽然不至于亲口品尝百草味,但是需要以身试帖。如何让自己的膏药敷贴在患者身上,既能很快见到疗效,缩短治愈周期,又能让患者在轻松自在的不知不觉中,根治痼疾,这一点非常关键。这样的尝试需要勇气,更需要突破自我满足的固步自封。征得老父亲的同意,经过多次实践,他又在原有秘方的基础上,新增三味中草药,同时改进原来外敷包装容易在治疗后期流散一些药渣之类的垃圾,改为封闭式袋装外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想,故乡灌云这片土地上,也有区别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水土,那就是水土中滋养的善良,以及被善良滋养的中草药,遇见同样善良的徐氏痹症第三代传承人徐立军。最难能可贵的是那些中草药,其实也认人,它们感念着在荒郊野外遇见徐氏痹症的传人,与芸芸众生中,被采来熬制,是草药的幸事,是徐氏痹症传人的幸事,更是千百万患者的幸事。反之,它们只是普普通通的野草,其命运无非是混迹于野草间,枯了烂了甚至于被一把野火烧之殆尽,来年春天万物复苏时,和其它野草一样萌芽生长。年复一年,始终无法改变被弃之荒野的命运。

如今,灌云盐河边的老家宅院,早已无法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患者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之所以让他走出灌云老宅,另开分院的想法,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年,山东临沭县石门镇有一位王大爷,一清早就坐车赶赴连云港灌云,中午才姗姗来迟。徐立军听说老人远道而来,就赶紧为他配置了几贴膏药,嘱咐他带回家慢慢外敷治疗。等到老人一再感谢准备付钱时,哪怕翻遍全身,也没有找到前天晚上装在身上的三百元钱。现在可好,不仅没钱看病,就是回家都成了问题。徐立军不仅安慰老人不用着急:膏药照样拿走,一会坐车的钱我给你。老人临别的时候,千恩万谢,泪水涟涟,且提出一个请求,那就是能不能去山东或者靠近山东的连云港市区,另开一家分院?而这个想法,正在徐立军的计划之内。如今,在老新浦南极北路,国大花园小区南门“徐氏痹症外敷疗法传承基地”,广大患者早已又是络绎不绝。

文学的初衷,其核心内容就是传承和创新,而徐立军的徐氏痹症外敷疗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他多年行医的路上,毫无疑问,因为接触了文学。于是,在一本又一本的文学读本中,遇见古人,读出了字里行间的相见恨晚,也在一个又一个的现实生活中,遇见文学人的一见如故。人性的善良是一张通关证,文学的初心和拯救,最终的目的,依然归于人性的美好救赎。何况救死扶伤和扶危济贫本身就是从医人员的起码操守。一旦结缘于文学,相信这张膏药的修行就会越走越远。作为连云港市孝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连云港市爱心公益协会的会长......每一个兼职就是一份付出,每一个兼职就是一份爱心。我相信,一张膏药的修行,一定会在徐氏痹症外敷疗法第三代传承人徐立军的手中,正果丰硕,恩泽无疆。直至走出连云港,走进中南海,走近第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院士吴阶平,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等专家学者的亲切接见,也同时,走出国门,作为中国受邀专家,走进韩国,走进日本、新加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张膏药的修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rv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