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依旧飘,难拾的老手艺》
再不久,家乡的芦花应该肆无忌惮的飞舞了。我说的芦花,就是再常见不过的芦苇花。宽阔的河道两边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芦苇,入了秋,芦花变白变干,也是芦苇收割的时刻了。用镰刀割下,捆成大捆,拉回家中。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可以分得几分几厘芦苇地,至于收割的芦苇随你处置。
(一)横竖都可用的箔
农村人都会勤俭持家,这么天然的材料自当好好利用。通常村民都会拿来编织箔,将收割回来的芦苇铺开继续晾晒去除水汽,去掉芦苇叶、芦花,根部并齐,依据所需箔的长度将上稍不结实且较细的部分用刀砍去,然后就可以编织了。
在这之前,还要准备些程序,这样操作起来很是快捷。
搭架子。准备三根成年人腿肚子般粗细的木棒,两根竖放,一根横放在上,在木棒相交处用绳子缠绕固定,然后将架子斜靠在房墙上,与地面成45度角。
框绳坠。准备八块红砖头,然后将编织箔用的细绳缠绕在砖身上,尽可能的缠绕多一些,足以保证编织完整张箔的用量长度,也可以多缠绕几块砖,用完了进行替换。一般一道箔走四道线即可,两块砖走一道线,对称搭在架子上,两头各一道线,中间等距离摆放两道线。
编织成箔。两根芦苇一组,根部对齐,放在架子左边,另一组放在右边,相互交叉走线串起芦苇,这样编织出的箔,平整厚实,经久耐用,一般编织的成品箔三米,也有大箔的,铺开很长,卷起很粗,要两个人抬起。
村民编织的箔,很少去换钱,都是家用。晾晒棉花,铺上一层雨布,将淘洗干净的小麦晒在上面,干了推到磨坊打成白面。是一种很不错的晾晒工具,几乎家家都有。还有的就是,用来隔挡空间用,称之为“房箔子”。当然它是竖着站立摆放,只要固定就好。以前农村的锅屋(厨房),大点的是畅通的两间,农村烧饭都是柴火,容易脏,为了将做饭区域与吃饭区隔开,就用这种房箔子,也可以用上几年十几年。
随着各家条件的好转,重修重建厨房,基本都是红砖墙,外墙水泥装饰,再条件好的,直接用白白的瓷砖镶上了。“房箔子”也就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在要想看看是个什么物件,估计是看不到了,或许,人们搬到城市生活而遗留下的土墙屋里还存在它的身影。
(二)苇把子(''把‘’读第三音)
“苇把子”是个什么物件,它是做什么的?想必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是没有这个概念的。说白了,它是一种旧时期农村建房不可或缺的材料。做法很简单,芦苇可以不去叶皮,用塑料细绳捆扎成直径约十公分的把子,长度根据建房需求而定,每隔十到二十公分扎一道绳,一定要束紧,这个有一套方法,最后用刀将两端切齐整,一个苇把子就做好了。
一般的建房用的苇把子,可能是一家芦苇地一年两年的收割,着急建房的,可以直接买下别人家收割的芦苇,花上几天时间捆扎苇把子,剩下的毛角杂料就生火做饭了。
房子四面墙建好后,房梁上架,只等铺瓦,在这前一步,就是摆铺苇把子。房顶前后两面,紧凑铺满苇把子,将苇把子也要捆扎在房梁屋架上,屋脊一道,铺设屋瓦轧牢盖严,接下来,在铺设平整的苇把子上均匀涂抹草泥,一种用碎麦草和的泥浆,边涂抹泥浆,边铺设瓦片,直至铺满两面屋顶,至此,整个房屋土坯完成。
(三)编织凉席子
相对于制作箔,苇把子来说,制作凉席子是较为复杂的一门手艺了。首先要准备苇篾。制作凉席的苇子一定要选取粗大、光滑、无虫眼、直纶的,芦苇叶、杆子皮要剥取干净,前稍较细的部分砍掉。然后铺成一排,用石衮来回碾压几十次使芦苇破裂平整,然后就可以编织凉席了。
编织凉席首先要从中间向四周编起。经纬排列组合四周扩展至一定宽度长度,然后斡边收尾,将背面多余的苇头用刀切除,四角处及周边用腕刀砸平,修剪毛刺。一张平滑齐整厚实的芦苇凉席就制作好了。
我知道的村里会编织凉席子的手艺人就是五爷爷,村里我也只见过他一个人编,可惜他老人家已经过世十多年了。此后,也再没见过有谁编过席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席子也逐渐的退出了市场,留守农村的老人或许仍沿用着。我在城市里也没有再见过这种席子。
当然,除了这些,芦苇编织的生活用具还有很多,像是斗笠,鱼篓,篮子,鸡笼……
芦花继续飘,飘不尽的漫天飞舞。即使长成的粗壮芦苇,或许只能溃烂在河泥里,亦或是当做柴火烧掉,而伴随着一代代人长大的箔、苇把子、芦苇凉席,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更重要的随之消亡的这些老手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