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定义美好?
至少不会生活在一个经常发生恐怖袭击的国家吧?不会时不时听到防空警报而必须马上趴在地上等待警报解除吧?不会走到任何一个国家都被歧视和冷嘲热讽吧?还有遭遇妻子流产、父亲罹患喉癌?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说,这不是人间地狱吗?这还是美好的七年吗?这简直是度日如年啊!
对了,就是这样状态中的生活,作者认为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七年。这七年,从儿子的出生到父亲的死亡。应该是说,这七年,父母妻子儿子都在身边,他们一起面对灾难、面对疾病,虽然世事艰难,但是家人之间彼此关心、体贴,相亲相爱,他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好亲情。在他看来,这是最美好的事情。
《美好的七年》,作者是以色列作家埃特加.凯雷特,犹太人,住以色列特拉维夫,父母是大屠杀的幸存者。这是一个非虚构的故事,所以我想应该就是作者的真人真事了。很欣赏凯雷特的生活态度,字里行间,充满戏谑与自嘲,充满黑色幽默,一些可怕的事情,就在他的轻松调侃里翻过去了。
这七年的光阴,凯雷特在书中都说了些什么?
儿子的出生以及对他将来的愿望、接听推销电话的各种捏造、乘坐飞机遭遇种族歧视及乏味、存储的一笔钱是如何慢慢消磨殆尽的、父亲对“我”的影响、减肥种种措施、“我”崇拜的哥哥的故事、“我”的“死”了的姐姐、与母亲和妻子讨论游戏“愤怒的小鸟”及改跟儿子玩赢钱游戏、为儿子遮挡危险物和为让儿子卧倒而玩熏牛肉三明治的游戏、位于波兰的“我”的袖珍房子、父亲患喉癌及父亲的鞋子……
这些事例里 ,我们感受到了种族歧视给作者带来的内心的伤痛,也了解了犹太教的一些清规戒律,读出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犹太人身份的认同与骄傲,读出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也为一个有责任心和智慧的父亲而感动。不只是作者,作者的母亲也会念念不忘自己的故土,所以当作者在波兰街头的两个高楼的夹缝里有一间宽度在0.8到1.2米之间的袖珍房子时,母亲十分激动。她会说“我”不是以色列作家,是属于波兰的作家。这种家园意识、家国情怀,是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但是,感觉这样的书写毫无头绪、杂乱无章,也比较跳脱,而且有些调侃确实有点不自然甚至说不够地道,但是我依然很受震动。“巴以冲突”“中东和平进程”等等以及恐怖袭击的报导,是在新闻联播里常常看到和听到的事情,只知道巴勒斯坦地区是个极为不安全的地方,可是来自这种地区的以色列的作家跟你谈美好、谈幸福,真是不可思议。如此乐观积极的心态,应该是受益于他有一个乐观坚强积极的父亲吧:为了免被杀害,二战期间一群人躲在山洞里只能坐着整整呆了六百多天,出来时肌肉竟出现萎缩症状。给“我”讲“我”独自享有的自编的各种睡前故事、想办法买下一个房间较多的小公寓、明明身体不好住医院,还向儿子撒谎说自己很好。八十高龄患了喉癌竟然还津津有味地跟“我”讨论各种治疗方案……这样的父亲,热爱生活、聪明机智、开朗乐观、体贴入微,这对战乱中成长的“我”,是多么幸运!只是我想,是不是所有的犹太人都是这样呢?
所以,我对犹太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匆匆读完这本书,边听着书友们关于每一年的细细分析,边用三四天的时间看完《以色列:一个国家的诞生》、《以色列:在废墟中生存》,又趁热打铁,继续阅读《耶路撒冷三千年》。
随着阅读的深入了解到,三千年来,犹太人一直过着屈辱的颠沛流离的日子,他们的圣城耶路撒冷不断被强国占领,大卫、所罗门、居鲁士大帝、亚历山大大帝、安条克大帝、西门大帝、凯撒大帝……都以占领耶路撒冷为荣,对圣殿,有的保护、有的洗劫,对犹太人也是,尊重犹太教的少,屠杀犹太人的多,每一场征服,就是犹太人的劫难,遭到侵略者各种残酷手段的虐杀,至少也是被驱赶。但是笃信犹太教的犹太人,从来没有背弃过“上帝”,不管什么时候都信守教义,苦苦寻找各种机会回到圣城,建设圣城。直至两千年前,完全被驱赶到世界各地,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家园。而两千年后,英国承诺给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各地犹太人的复国热情空前高涨,他们调动各种关系,促使联合国几十个国家投票通过犹太人建国的“立国协议”;面对周围阿拉伯国家的虎视眈眈,埃及的咄咄逼人围而不攻严阵以待,犹太人筹集资金购买武器、偷偷运送武器。围困他们的阿拉伯国家有十三个,他们却主动向埃及宣战,三小时时间便让埃及所有的空军失去战斗能力,短短六天时间,就打败所有的敌国,于一片废墟中建立起以色列这个国家!而现在,已成为中东地区高度发达的国家了!各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一一被犹太人解决,从中看到了他们的机智勇敢、他们超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持之以恒极端克制与坚忍的学习能力、他们前赴后继密切合作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不得不感叹犹太人的智慧与气魄!
只是犹太人因为与基督教的信仰分歧等原因,在欧洲是被歧视的对象,更是被希特勒认为是“劣等民族”而要赶尽杀绝。
话说回来,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两千多年,以色列的建立却也是建立在驱逐这些阿拉伯人的基础上,必定遭到突然之间失去家园的阿拉伯人的反抗。所以一直以来,这片地区纷争不断。凯雷特也认为,战争是以暴制暴,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他希望十二年后(列维当时六岁),他的儿子不要服兵役。
儿子出生的医院,正好在抢救一次恐怖袭击中受伤的民众,医生护士穿梭忙碌,一个产妇的生产,对比受伤者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而作者在紧张等待新生命降临的时候,在跟一个新闻记者谈恐怖袭击,记者遗憾作者不是恐怖袭击的目击者,不然,以一个作家的角度,一定有与众不同的“细腻的”“丰富的”描述。我想,作者其实要表达的就是:恐怖袭击面前,谁不是头脑一片空白,心里只剩恐惧呢?
然而让我敬佩的是,在一家三口路途中听到防恐警报时,要卧倒在地。列维不肯,于是作者编了个“熏牛肉三明治”的游戏,叠罗汉,孩子在下,父亲在上,让列维毫无恐惧乐在其中的完成了自我保护过程,之后凯雷特在儿子要求下又玩了几次。这让我想起电影《美丽人生》中的那位总在儿子面前轻松幽默搞笑的父亲(也是犹太人),直至父亲死亡,影片中的儿子仍然认为那不过是一场积分游戏。父亲成功保护了自己的儿子,免受战争的伤害。最记得父亲被拉走枪毙前对藏在角落的儿子灿烂的微笑,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眼睛……
这种美好,作者是这样解释的:关于濒临绝望的人类需要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美好的意义。关于不去渴望美化现实,而是坚持寻找一个会将丑陋置于更明亮的光线条件中,从而为那张疤痕累累的面孔上的每一个疣子、每一条皱纹创造出喜爱与同情之心的天使。
困境中保持乐观向上,每个人都该如此努力,活出最好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