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2018年中国外部的局势不好了,其实在学校的我们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体会。或许就是这样的工作,让我们对社会的发展缺失了敏锐的触觉。
弥补这种缺失的,唯有读书和实践,而读书可以说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
周末,花了一早上的时间看了何帆老师的2019年年度新书《变量——看见中国社会的小趋势》,一本在逻辑思维的年度演讲中极力推荐的一本书。
按照百度的定义,变量来源于数学,是计算机语言中能储存计算结果或能表示值抽象概念。在一些语言中,变量可能被明确为是能表示可变状态、具有存储空间的抽象;但另外一些语言可能使用其它概念来指称这种抽象,而不严格地定义“变量”的准确外延。
何帆老师用“变量”做书名,其目的或许就是要探寻2018年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可变状态,而这些状态有的虽然可能不太起眼,但随着时间的演变,或许会对中国的社会产生天翻地覆的影响。这或许也是何帆老师想通过自己的“鹰眼”来告诉大众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
在这本书中,何帆老师给出了他发现的五个变量:“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重建社群”。这五个变量中,有的已经有了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而有的还处在社会的底层,等待着更多的“长大”的机会。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受最深的并非是这5个正在或者即将影响中国社会的“变量”,因为这些对我确实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我印象最深的三点,就是:看世界的视角、人民的力量和教育的本质。
看世界的视角问题
在书的开始,作者给出了两种看待事物的方式:一种是河流一样的纵深方式,也就是历史发展史的方式。无疑,这是打造历史巨著的最直接的方式。从书中透出来作者的想法,就是要写一本中国今后30年的发展史的巨著,而作者本人,是作为见证者、亲历者的角度去描述。虽然本书没有采用这样的叙事方式,相信如果他的30卷真的能够完成,按年联系起来,势必就是这样的模式。
第二种的方式是观察树的方式,即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描述方式。这是本书特别认可的方式,其实也是平民老百姓容易接受的方式。我们每天的生活,原本就是这两种方式的综合。通过网络,了解了世界上发生的大事,走出屋外,亲身感受到身边发生的小事。这些大事和小事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在本书提出的五种“变量”中,大国博弈,是远离我们的大事,所以作者“限于篇幅,略去”,而后四者,均是通过当事人的亲身经历,感受到变化的力量,作者以采访为线,将不同的场景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如亲历一般,这才是这本书真正的高明之处。
人民的力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更是平凡人的不平凡的故事。正是一个个平凡的人,造就了一个个传奇。
在“技术赋能”一章中,极客无人机从城市走到了新疆的棉地里,除了技术本身,更是想通过技术体现自身价值的劳动者造就的事迹;成千上万无人机打造的“秋收起翼”,正是极客人和棉农携手打造的新的生产方式;在酒店机器人送餐服务的时候,无不体现着设计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旧融合”一章中,令人感动的,并不是新旧技术的碰撞,而是与汽车对话的人的执着与创新海尔人的坚韧,其实没有了一些,融合根本就是一场梦;
在“自下而上”一章中,更是一个个卑微者的拼搏精神让东莞没有堕落,义乌生机勃勃,最打动我的,就是那一句“小企业者什么时候容易过?”,如果说大企业能带来高利润,但船小好调头,正是千千万万创业者日思夜想不断挣扎才能在残酷的市场中生存下来最主要的力量源泉。
在“重建社群”中,更是一个个劳动者“第二种人生”的体验。为什么在他们的“第一人生地”没有和谐温馨的社群,因为充满了竞争,充满了生存的压力。而在第二种人生的体验地,才有了久违的舒心。这不是社群的功劳,是人生的需求,是敞开心扉真善美生活的必须。
从这四个小变量中,无不体现着当下人们面临的生活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正是心中有梦,他们的行为才构成了一个个变量,推动这社会的巨轮不断前行。
教育的本质
作为教育者,最关心的莫过于书中讲到的留守儿童社群了。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这或许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但书中的学校,恰似是一个教育领域的“世外桃源”,几乎没有参与到现代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这样的社群,一定教出的是心思单纯的孩子。但是这样的理念,不用说是在大城市,就是在高考能触及的地方,还能不变味吗?我是有着深深的担忧。
或许是看多了留守儿童的不堪,人们对这样的儿童教育方式有一些憧憬,作为教育者本身,我也希望这样的理念能在孩子的心里扎下了根。在自己孩子小的时候,也曾有各种美好的梦想。
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一些梦想也就成了梦,想都不会再想。前面四个变量,大国的碰撞,新老行业的更替、技术领域的赋能,包括自下而上的发展城市,那一个不是一场血淋淋的经济战争,映射到老百姓的头上,不是一场生存之争?仅有美好的理想是不够的,或许这也是温馨的社群只有在人们“第二人生地”才能重建吧。希望随着技术进步,我们能够进入“第二人生地”的物质和经济世界,这样社群的美好,人性的光辉就会体现在每一个劳动者的身体里。
正如作者所说:“从云到雨的科学原理是一位比您小30多岁的苏格兰科学家约翰·艾特肯在880年发现的。云里面含有水汽,这些水汽只有遇到了尘粒才能凝结成水滴。这些尘粒被称作凝结核。”“这就对了。形成一个社群,需要有活跃人物充当‘凝结核’,才能实现从云到雨的转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