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海誓山盟、没有金银珠宝也没有八抬大轿,邹建就用一辆自行车把于敏娶回了家。
结婚前,按照村里的习俗,男方要带着女方去逛街买衣服、买首饰。邹建陪于敏买了一套红呢子大衣。她们像大多数80年代的新婚夫妇一样,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生活的喜悦期待。
于敏在拍结婚证之前,也赶潮流似得,把自己长长的大辫子剪掉,染了当时最流行的卷发。他们没有去拍婚纱照,结婚时,只留下这样一张合影。
一向勤俭节约的邹建少了一些浪漫多一些现实主义,于敏心里感觉有些遗憾,但也给予了理解。他们都是从贫困的年代走过来的,小时候吃都吃不饱,也不会把钱花在制造浪漫的小资行为上。
他们怕的不是吃苦也不是怕死,怕的是看不到希望。从下见证了死亡的于敏,在她眼里自己病好以后,变得更坚强了。而对于邹建来说,生活虽要富裕些,父亲不在家,也跟着母亲吃了很多苦。18岁的邹建,在8岁有劳动能力之后,就已经开始帮着母亲料理家务事情。
邹建骑着一辆自行车把于敏娶回了家。
邹建的父母给新婚夫妇准备了一间屋子,邹建的母亲是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的看着儿媳妇。母亲拉着于敏的手说:”你太瘦了,这哪能下地干活?”
身边的三姑六婆们也开始跟着起哄,她们一边看着于敏,一边彼此掩耳议论着,这个新来的媳妇。邹建则陪着男人们则在一另一个屋子里喝酒抽烟。
于敏尴尬地笑着,回应着眼前这些陌生女人们的提问。
” 你是比邹建大三岁吗?”
“你太瘦了,以后多吃点!”
“你这衣服挺好看,在哪里买的?”
她小心翼翼地回答着这些问题,声音纤弱而无力,脸上略带羞涩和尴尬。
看着眼前的一切,正在给客人敬酒的公公和婆婆,看着在一边忙着照顾客人的邹建,此刻她觉得自己很幸福。她们并没有嫌弃她的病,也没有过多地在意她的生育问题。
她感激的流下了眼泪,想着自己终于有了一个归宿。不管以后如何,她会和邹建好好把日子一起过下去。
自己家里穷,父母年纪也大了,于敏并没什么丰厚的嫁妆。母亲简单的准备了一些被子,虽然说于敏是他们唯一的女儿,他们也没有过多得精力来筹备女儿的婚礼。于敏嫂嫂虽然多,但一个比一个精明。她们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但是谁也不会帮着父母做一点事情。
于敏还有一个好闺蜜,两个人一起去天津打工,在一起无话不谈。结婚的这天,于敏的闺蜜秦凤也参加婚礼了。秦凤是邻村的,长得漂亮、白净、画着淡妆,身边有好多男人在追她,但她总是游离在各个男人之间。选择多了,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做决定了。
秦凤看不上村里这些粗糙土气的男人,媒婆到她家都说破了天,秦凤看来看去就是不同意。她有自己的主见,她的父母很老实,也左右不了她的思想。秦凤和于敏说自己现在的男朋友在南方做生意,很有钱,是在外地打工的时候认识的。
“ 邹建还可以,他父亲不是在外地打工吗?等结完婚后,你们也跟着一起去外面呗,这村里有什么好呆的!”
于敏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邹建去哪她就去哪。但是邹建结婚后去哪呢?两个人还是留在家里种地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