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知道《肖申克的救赎》是部经典的影片,但之前就是一直没看,昨天终于抽空看完了。能够给人以刹那间的触动,并呈现出人们最容易遗忘却也是最原始的东西—自由和希望,这部影片确实是好看的电影。电影的两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当老布假释出狱后因为无法适应社会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或认同或尊严)而自缢留下“老布到此一游”的遗言,老布就这么走了,也许他离开了监狱就好比鱼儿离开水,虽然他本质上不是鱼儿;另一个场景就是当狱警发现监房号245里的安迪没有出来时,电影画面是停留在狱警的脸部表情的,我当时想到安迪拿到的绳子以及刚刚被典狱长的欺侮以为安迪也自缢了,但是事实是安迪成功越狱了。想想也是,要是安迪真是自缢的结局,那么这部电影估计也难称经典了(看我这渣渣的想象力额。。。)。
先找出瑞德与安迪的一段对白(很赞):
安迪:你应该继续吹(指口琴)就不会忘记了。
瑞德:忘记什么?
安迪:忘记在这世界上,还有这用高墙栅栏围起来的地方,还有你自己心里的,他们拿不走、碰不到的东西,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瑞德:你指什么?
安迪:希望!
瑞德:希望?听我说一句老朋友,希望是很危险的,它会让你发疯,在这种地方,千万不要有这种念头。
安迪答之一个淡定的微笑。
这段对白可以解释安迪所有做的一切,贴上女明星的海报,雕刻象棋,每周两封的信件去筹集图书和资金,在监狱建图书馆,放古典音乐,一切在周围的狱友看来疯狂甚至可笑的事情,在安迪做起来总是一切那么自然而优雅,这也许就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吧。但是大部分狱友在监狱中呆久就自然被“体制化”了,这也是为什么老布即使重获自由后也不愿出狱的原因,已经习惯了(我在一些评论上看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瑞德有一段关于“体制化”的解释,“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
关于习惯和体制化, 我突然想起朋友对“安于现状”的解释,我们普通人大多认为只有那些无所事事,花太多精力做所谓不符合主流价值的事情(如打游戏)时才是安于现状,但是对忙碌于工作生活的事情却往往不是安于现状,但是其本质两者都属于安于现状,习惯了一种生活状态后在这种状态下如鱼得水,轻轻松松,而不会跳出这种状态以旁观者的姿态去看待这种生活状态。这里没有对错之分,主要是想呈现这个事实,如此看来,我们的大多数都是被体制化的,其好处是安稳,其不好之处就自然人生少了许多不同的体验了。我又想到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是关于人的心理舒适区的概念,它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驾轻就熟的心理状态,这个舒适区的形成肯定是有一个过程的,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处于一个环境,那么这个舒适区永远不变,但是如果设定新的目标并且要达到它,那必须离开原有舒适区,那么这个接近过程中我们的种种能力无形中在提高,我们的心理舒适区也就提高。其实这么看来,设定一个新的目标不仅仅是让你有新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锻炼你的综合实力。
那么如果要让自己不被体制化,不能在一个状态舒适习惯的太久,该如何呢?应该给自己设定一个不习惯的目标,也就是所谓的希望吧。安迪在牢狱里没有自由不舒适,那么他就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取自由,去体验正常人的生活。我也看到过Facebook的扎克伯格的故事,他每年都会树立一个个人挑战计划,比如学习中文,亲自猎食等,他这样做也是出于挑战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和提高自己的某方面的呢能力吧。希望是件美好的东西,但我们还是得去行动啊,不然时间一久形成“只是希望而已啦”的心理舒适区后,人就疲惫了。
ps:这真的只是一个随笔了,看完这个电影突然就把我最近和朋友聊的,自己看到的东西给串起来了,写着写着散发的点就多了,形散神更散,但是每一个段落如果仔细深入的话应该还有不少东西可以可以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