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煦,朋友圈里多了很多减肥的flag,蜷缩了一冬的身体,要动一动了。当我们翻箱倒柜找出尘封的健身会员卡,糟糕,会员马上就要到期了,看来要重新立个健身计划了。
我们经历过很多次健身计划的失败,计划的设立总是纠结在一些细节上,如时间、路线、日程表等。而运动的意义,也只是与功利联系在一起:我们追求体格健美,因为我们希望用身体做点事。
我小时候学校操场上总是有这样一条标语: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前段时间一群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学霸们合唱《少年》,全网沸腾,老一辈知识分子在舞台上重燃青春,75岁的严成钊说:“实现了我们清华大学提出来的要健康为祖国工作50年的目标。”
我们总是被灌输不正常的身体观。宗教上的警告是,对肉体不要关注太多,身体是恶魔的工具,是需要被驯服与抗拒的。知识分子的教导是,身体只是一种媒介,是一艘通往心灵胜利 的世俗船只,让身体保持良好状态,它便不会阻挡我们思考。而商人更直白,他们将身体视作一种机器,一种工具,认为体格健美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打工人。
体会不到任何乐趣的健身计划,很可能是会失败的。很多无法坚持运动的人大可不必责备自己不够自律,因为只为实用和功利、没有乐趣的运动只有被枪抵住才有能坚持下去。
但是,当运动成为游戏时,它就变成一种自我更新的强制行为。它变成每天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伴随而来的体格健美,只不过是它的附加价值。
身心的结合在游戏、运动和健身计划中一拍即合,像孩童一般的神秘与快乐取代了功利和实用主义。生命需要两种努力,一种来自于纯粹的快乐、原始、创意、活力和即兴,另一种则来自于被迫、责任和功利。前者是运动,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后者则是工作或劳动,重要性次之。
我们能在游戏中体会全然心无旁骛的感受,让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游戏能够产生马斯洛所称的“高峰体验”,那是运动里所蕴含的无价成分。当我们观察孩子的状态,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游戏中,他们肆意奔跑,鼻尖的汗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生命力的光彩,他们盯着某样或许在大人眼里只是垃圾“新奇玩意儿”时,眼眸里闪烁的,依旧是生命力的光彩。
没错,游戏是生命存在的地方。在跑步、登山、游泳中,在网球、足球、瑜伽中,我们成为自己,并敞开心门。在那里,体验内在的宁静和平和;在那里,整个思考和感觉都是澄澈透明的;在那里,我们赞叹生命的圆通和通畅。当我们尝试在运动时做一个游戏中的孩子,就能够成为身体的助人,并借此实现自我,这比医生耳提面命的遗嘱、公众号里“三高逐渐低龄化”的威胁、朋友圈里“一胖毁所有”的焦虑更能够给我们带来改变。置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顺畅,远超逻辑和理性的教导。
假如你接受这种理论,相信游戏的必要性与运动带来的好处,那又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游戏?
首先,你必须找到最擅长的运动,也就是要分析身体构造。构造决定机能,所以身体通常能透露出它最擅长的机能所在。其次,你还必须分析自己的个性,了解自己喜欢怎么玩。你是适合打斗,还是擅长谈判?在压力之下,你倾向退缩、沟通或是愈挫愈勇?你的本性是疏离型、依赖型,还是主导型?关于这几种倾向,我们每个人内在多少都有一些,但是某一种会特别强,它通常决定了我们是偏爱个人化的运动、需要与人互动的运动,还是与对手肢体有高度接触的运动。
比如我并不擅长记忆动作,小时候健美操课上记不住动作简直就是噩梦,即便音乐再欢快,踩不上点的尴尬也不能让我全情投入运动的快乐,另外我不太能够承受竞技运动中的压力,所以更享受一个人的运动,比如跑步、瑜伽、爬山、游泳。
运动能减重瘦身,能降血压,能增强心肺功能,能提神醒脑,但除此之外,运动还能让你发现真正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