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我喜欢看戏是从小学开始,没记得住是从几岁几年级,妈妈也只说你小时候就看婺剧入迷,并没有说何年几岁开始入迷。在我的记忆中有这么一个场景,我拎着几块钱的葡萄,坐在川三祠堂戏场里看戏。旁边的老爷爷很热心,问:小朋友,你喜欢看戏呀。我说嗯。他问我看得懂吗?然后他一边看一边给我说戏。其实,我那时候虽然小但已经看得懂。 因为喜欢,我小时候也有过去做戏的念头。可能以前,做戏就像出家一样,更多的是无奈之举,由于家里穷,送进班子省一孩子养活。戏子,这是老百姓对这个群体的一个称呼,是对这个职业的戏称也是对这个职业的偏见。这群人一年到头在外面漂,老百姓对演员们的生活作风上口碑并不好。所以,我也就是曾经有这么一个做戏想法,鉴于普通百姓对演员固有看法,传统家庭父母根本不可能同意我去学戏。
戏曲是通俗易懂的,它们讲着口口相传的故事,讲述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循环,也讲述着公正国理的大情怀;既有王侯将相英雄佳人的故事,也有普通百姓的兄嫂日常小事。戏曲故事类型不多,这些大抵都是诉说着百姓对美好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期盼。正是因为通俗易懂,戏曲也起着教人学好,劝人向善的教化功能。
在父辈口中知道,以前是做天亮戏(通宵戏)。原因是百姓家中缺少招待客人的棉花被铺,招待来看戏亲朋好友不便,也就是住宿难安排。妈妈也戏说以前我家哪亲戚来看戏了,爷爷把棉花被铺让出来,然后自己睡稻草铺。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期,也是看着草台班子一步步好起来:以前演员戏服破破烂烂,现在崭新干净;以前银幕是用投影仪,现在用led彩屏;以前字幕用投影胶卷,现在用字幕屏;以前道具缺乏,现在道具一车又一车,精致漂亮;除了这些,还有好多好多,如乐器、电子设备等等,草台班子现在就像下乡酒席让你有酒店的感觉一样,他们给群众带来殿堂级的声乐感受。
艺术对人熏陶时潜移默化的。民间草台固然没有国剧出生高贵,他们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是毋庸置疑的。我的童年很感谢有婺剧的存在,让我除了课堂音乐课外几乎是唯一的大型视听享受。我喜欢看戏,觉得汤汤汤锣鼓声响起,很帅很拉风;姑娘化上妆,穿上石榴裙,台步走起翩翩起舞的样子很美。
有人很奇怪,年轻人喜欢戏,这不是老年人的事情吗?我喜欢戏,我认为是和从小熏陶有关。我生长在一个大村,每年正月十五是川一做戏,二月十五是川三做戏,一年两场打底,还有一些村民养虾养鸭发大财的会做戏。我记得曾经有一年新组的班子在我们村试演出了半个月,因为他们刚组建,对戏金要求是给饭吃就好。故,从小看戏机会比较多,接触婺剧的机会比较多。缙云婺剧与金华婺剧同宗共祖,都源于徽戏,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婺剧艺术在缙云县得到了繁盛发展,在我县,以“ 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 ”为特征的民营剧团遍地开花。在我看来,婺剧是一支优秀地方戏,虽不能与京剧昆曲等官方的古典的这些官剧比拟,草台散发出来的无线魅力生命力让婺剧走出缙云,走出浙江,进入全国人民的视眼。
民间草台很不容易。他们没有像官方的主流的演员们有工资发,他们必须为自己混到饭吃,农村城镇遍及江湖,部分剧团在开演前说着恭喜发财发财发大财等迎合群众最直接的愿望,这就是对市场的迎合。草台班子没有奶油让他们能在高档演唱厅等讲着高深演艺艺术,他们在夹缝中求生,杀出自己一条血路。也正是这样,他们深入坊间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他们越来越好,他们给基层群众带来不可多得的绝妙视听享受。在文化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缙云婺剧促进会等组织成立,政府也势必对婺剧发展带来越来越多机会。
曾记得早年间有这么句古话,没有君子不养艺人。我劝诸位酒色财气君莫沾,吃喝嫖赌也莫沾身,没事就把这婺剧戏场进,听两段戏就散散心。
2016年4月1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