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第十讲《怎样阅读社科类的著作》。
社科类书籍如哲学、社会科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书,是非虚构类书籍的皇冠,人类传播知识的基本形态。
对于社科类的书籍,基本有两种规律
1. 根本读不懂
2. 很快读完
两者之间,似乎有一道泾渭分明的“墙”。对于这堵“墙”,李源老师的“破拆”方法是:了解清楚作者的“五位一体信息”,这样就读社科类文章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
还记得作者“五位一体”信息都有哪些吧?
1. 作者的前辈及前辈们的核心观点
2. 作者的队友及核心观点;
3. 作者的对手及核心观点;
4. 作者本人的核心观点及论据;
5. 作者本人的各种著作(其实就是他的各种分论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8919360/cfb8dcab037ca070.jpg)
今天读了一本很旧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是一本经典的畅销书,被当做美国企业界,政府管理部门的“圣经”,累计销售超过1亿册。其作者史蒂芬·柯维是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也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启蒙家,曾被《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这本书将教会你如何管理和培养7个好习惯,它们分别是: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和不断更新。
我大概是十多年前看到这本书。那时候“高效能”这个词汇第一次进入我的视野,还属于一个新名词。书里的内容对我而言不啻为一个冲击。跟学习每个技能一样,一开始是兴致勃勃,然后进入瓶颈期,外后来就淡忘了。甚至有一阵很是排斥所谓“成功学”的书,觉得他们就是洗脑,用大而化之有理却无用的理论来给迷惘的“小羊羔”洗脑。
最近重读本书,觉得做个高效能人士也许没那么难。
首先,从自身品德做起。本书中科维对于过分的强调个人魅力有时甚至不顾及道德原则,毫不避讳地鼓励玩弄手段,欺骗他人的现象痛心疾首。提出在短暂的人际关系中,有时你的确可以凭借个人魅力畅行无阻,但是,“光有技巧还不够”,相对于一些次要优点, 只有道德才是沟通的利器。事实上,很多具备次要优点的人,也就是社会公认有才华的人,往往欠缺基本的道德。内在的本质比外在的言行更具有说服力,惟有修养 自己的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和恒久的快乐。
这让我想起来最近比较热门的丁香医生爆料天津权健保健品事件。权健保健品的销售中充满着“话术”,欺骗,甚至天马行空的想象。诚然,权健被称为“百亿帝国”,资本不可渭不强大,买了足球队给自己做宣传,声势浩大。可是一旦缺乏诚信,缺乏基本的市场道德,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是无可估量的。抑或他的雄厚的家业,正是这样失德所造就的,也未可知。
林肯说过,“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真相和正义总会到来。
其次,要认识自我。科维提到人脑海里有许多的“心灵地图”,他认为认识“心灵地图”就越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负责,并加以检视。我理解的就是要认识自我。从大的角度来讲,是要认识自己的心智,自省,对自己的思维负责;从小的角度来讲,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发挥自己所擅长的,回避自己的弱项。杨萃先的在职场课程中曾经提出过,想要跳槽,就需要回顾往昔,找出自己的红点和黑点。红点是你做的比别人强的事情,黑点是你做的不如别人或者做的不开心的事情。要根据亮点找工作。
自我认知越准确的人,对未来的把握就越精准。我认识的那些在职场上能够晋升很快的人,大多数都是自我定位准确,扬长避短的人。W,曾经是语文老师,后进入政府部门,文字功底十分雄厚,从办公室文员,一路晋升为部室负责人,除了吃苦肯干,靠的就是强大的文字能力。领导常常点名要他写发言稿,以及各种工作汇报总结。
再次,要坚持原则。柯维主张以原则为思维的中心,怎样的转变都不能脱离原则的引力。诚然人的思维会受到具体、多变的外在环境的影响而经常转换,这也是我们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成长所必然出现的结果。但这些转换并不都能保证我们接近成功,有些甚至还会导致人生的滑坡。人生的原则是毋庸置疑的基本道理。坚持原则,就不会使自己成为无根的浮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