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thor:杜七
- Date:2015.09.24
1)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3)之所以写两句论语,是觉得练习咏春和学习其他知识或者技艺一样,需要默而知之,需要学而不厌,需要师傅启发,也需要自己思考,更需要自己举一反三。共勉!
1 伸握之间
- “伸开手,世界在手中;握着拳头,世界在手外”,这句话听了很多次,现在串联过来,觉得也特别适合咏春拳。
- 就像师傅演示的,一个手掌怎么可以方便打人?可以在掌、拳之间快速转换?握着拳头,变掌不方便;伸着手掌呢,变拳也不是很快速。只有当手半握不握的时候,可以快速的在掌/拳之间转换。
- 有点像兰花指,但是确实灵活易用。
- 摊开手,全世界就在手中;握紧拳头,世界就在手外。
- 无和有,一体两面。
2 苦练标准后的随意
- 师傅不止一次在告诫:摊、傍、扶的动作要稳定,不要上、下、左、右的乱动,尤其是跟别人接手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在练小念头的时候把动作“定势”,即拳架稳;
- 等拳架稳定以后,才可能会发挥咏春拳的威力;
- 就像我们搭一个房子,只有基础稳定,才会称得上是房子,才能发挥房子的作用。否则,摇摇晃晃,或者坍塌,怎么样去用?
- 或许大家都有疑问:时刻注意拳架稳定,哪有心思去对打,或者防备攻击啊?这就需要练习,练习,练习了(重要事情说三遍)。
- 就像拿筷子,小时候,就想着怎么样拿住筷子夹某个眼前的东西,哪顾得了左边、右边好吃的菜肴啊。经过了长期的锻炼以后,筷子于手随心所欲,此时人的注意力都在菜肴上,哪管筷子怎么拿。咏春拳何尝不是如此?
- 如果每天都有拿筷子的时间练习咏春,成功岂非指日可待么?
- 从拳架稳定->随意出拳标准,需要动作烂熟于心,需要条件反射,需要意念推动。这些都建立在训练之上。
- 没话说:每天练习!坚持!
3 学会挨打
- 跟@铄懿玩互相对打,感觉蛮好玩。就是没有章法的对打,也像课上师傅演示的那样,对方出拳,自己只是防守不还击
- 自己学篮球(或者说玩篮球)时间很长,也有一些心得,比如篮球中的突破过人,可以有很多招数。我不算一个很好的突破手,但是我所知道(知道,不一定会用,限于运球和身体灵活性)的招数很多很多。
- 因为知道一个人面向我且想突破我可能会用的所有招数,我在防守的时候,虽然是站在那,但是意识已经分布在四面八方,比如:
- 如果你探步测试我,我还是保持一定的防守距离,不会上抢和移动重心,但是我会时刻做好你突然起跳投篮的准备
- 如果你两次探步试探我,我就做好了你可能立马就要突破和投篮的准备
- 如果你在不停的运球,我就做好了可能的你会用的crossover,加速,甚至是突然起跳投篮等准备
- ...
- 其实,虽然面向持球者,我站在那似乎没啥动作,但是已经有了很多的准备,这个应该也是"无->有"的一体两面。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准备和应对的方法,是我曾经被别人突破过无数次,或者我看过别人突破过无数次。都是血泪的教训。
- 回到对打上,只有经过了被打以后,才会总结教训,知道一个人可能会怎么样打,有哪些招式,直拳之后可能有变摊手、扶手等等变化,自己就慢慢进入到一种意识的反应状态,而不是惊慌失措,乱了阵脚。
-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同样,挨打是最快的学习。
4 古书为啥说“武艺高强”,而不是“武功高强”?
- 古代对于文章写得好、武功练得好,称文艺、武艺,意思是好到了艺术的境界。我们看古代的书,说“武艺高强”,不说“武功高强”,更没有说“武术高强”的。
- 虽说只是用字的不同,但用字涉及一个国家文化思想的背景。所以武功到了最高处,同文学一样,进入了艺术的境界。
- 咏春拳也是一门艺术,它也符合王国维说的三个境界: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初看咏春,在电影里面,叶问的摊、傍、扶让人惊叹
- 学习咏春,练的是它,想的是它,虽没消瘦,但是体会到它的魅力,终不悔
- 或许,自己会有“暮然回首”那一天,体悟真正的咏春,而不是看的,听到,师傅演示的拳架的咏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