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育儿专家很多,育儿观念层出不穷,太多的育儿技巧,看再多的书,面对自己孩子的育儿问题,很多时候,也是一脸懵,只有适合自己孩子的育儿观念才是最好的。佐佐木正美和若松亚纪的《孩子应该这样教》这本书里面结合了双方的观点,指出教育孩子,要对孩子多关注,多共情。
《孩子应该这样教》这本书是由两个作者一起完成的,佐佐木正美,儿童精神科医生,主要研究孩子的自闭症领域,是日本治疗自闭症第一人。另一位作者若松亚纪,亲子沙龙的创办者。
多关注
关注孩子本身
曾看到一个有关少管所孩子的调查报告,那里的孩子,最终会走上犯罪道路,大都因为家庭出了问题,从小他们就缺少关注。
佐佐木正美在《孩子应该这样教》里,分享了他在听哥伦比亚大学婴幼儿精神专家罗伯特M.D.的演讲中说“青少年时期、青春期有叛逆行为或者犯罪行为的孩子,追溯他们的成长经历会发现一个共同点,出生后六个月到一岁半之间有问题。”这个问题出在孩子获得的关注度太少。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被肯定被关注的感觉。在孩童时期,来自父母,尤其是妈妈的关注特别重要。
孩子长大后,家长的关注点,会慢慢变成了对孩子的“期待”上,《孩子应该这样教》提到:我们大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期待”来评判孩子的行为,或表扬或批评孩子。
我希望你成为这样的孩子
→如我所愿→表扬
→没有如愿→批评
卢丹丹的《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中,举过有关孩子寻求关注的常见例子:妈妈要忙家务活,孩子不停地要求妈妈陪玩。这时,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参与进来,帮忙做家务活,这样做就能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关注。其实孩子期望的不是表扬,而是大人关注的目光。所以日常生活中大人对于孩子的需求,最好能做到及时回应。
表扬或者批评的度,挺难把握,有时候,你会看到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表扬,太过夸张。这个度没有把握好的话,慢慢的,孩子做事就会根据,是否能得到家长的表扬,再决定去做。而这些表扬的初衷,或多或少都带着家长对孩子的期待。
《孩子应该这样教》里指出:家长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我希望你成为这样的孩子”的这种心情只是家长满足自己愿望的自私心理,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关注变化
《孩子应该这样教》里指出,要关注孩子的变化,对孩子的变化做出反应时还要注意,不与别人攀比,关注好的变化。这样就能促使孩子认识到,“持续使用那样的方法才取得了现在的进步”。
在斯宾塞·约翰逊的《孩子你真棒》这本书里,提到过:帮助孩子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是培养他们良好行为的关键。人在对自己很满意的时候,才会表现得最好。
另外,《孩子应该这样教》指出在批评孩子犯错时,对事不对人,不批评孩子的人格;批评时要明确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有时候批评到最后,纯粹变成了批评,这会让孩子一头雾水。
多共情
《孩子应该这样教》里指出共情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会站在别人立场考虑到别人的心理和感受;另一个是“本人可以接纳”的意思。
共情,说起来容易,真正实行起来,却有点难度,首先要弄懂共情的真正意思。《孩子应该这样教》里,佐佐木正美为了帮助理解,列了“共情”“同感”“反感”的区别,一目了然。
只有是自己做出的决定,才会有动力去完成。只有做到真正的共情,亲子关系上,才会更加和谐。
养育孩子,是家长自我修行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也没有一招通关的育儿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技巧还是次要的,关键要找到最适合的。万变不离其宗,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被关注,被理解。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关注与理解,是滋养他们最初生命的原动力,如果父母做到对孩子关注与共情,相信育儿路上,会顺畅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