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华文学
古文品读098|答苏武书——文情并茂

古文品读098|答苏武书——文情并茂

作者: 简中文 | 来源:发表于2020-07-03 06:50 被阅读0次

贺兰山连着阴山经历了亿万年的风雨侵蚀、岁月沧桑,依然屹立。西戎人、匈奴人、契丹人、蒙古人翻来复去,来来往往,马声啸啸,它们岿然不动,静静地注视着面前那条奔涌流淌的黄河。它们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永久的安详与审视。两千一百年前,在一个九月的凌晨,一位饱受屈辱20年的汉将再次醒来。此时,他身处胡地,塞外草木已枯,耳边胡笳互动,远处牧马悲鸣,他坐起来,静听着,不觉悲从中来,不觉潸然泪下。他就是西汉名将李陵。

公元前99年,汉朝军队讨伐匈奴,汉武帝召李陵负责辎重,也就是运输军械、粮草等物资。李陵请求自率一军,可是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为其后援,而路博德按兵不动,致使李陵带着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方的敌军。苦战之后,又逢叛逃告密,李陵兵少无援,敌方于是集中兵力围攻,兵尽粮绝,北面受虏。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数次相见。公元前81年,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表明心中的苦痛。在书信中,李陵陈述了自己不能回国的原因。李陵投降之时,朝廷把他的老母妻子全都杀死。他回国之后,不会有好下场。再者,苏武本人算是荣归故里,但也只得到安慰性的薄赏,与他十九年的坚持根本不能对等。李陵这种戴罪之人,可能下场更残。所以,李陵宁可“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也不愿回归故国,实在出于无奈。历史上对二人的评说早有定论。苏武早已被竖为楷模,连文天祥的《正气歌》都把他作为正气的化身。李陵一直反面教材,为人所不齿。而史学家司马迁曾经为李陵作过辩护,司马迁认为李陵是一个有国士之风的优秀将领,以五千步卒与匈奴大军连战十余日,身虽陷败,但从李陵日常言行观察,他是在等待时机,欲在匈奴寻找立功赎罪的机会。但司马迁的仗义执言却遭到奇耻大辱,被汉武帝下狱,处以腐刑。历史上有两封书信,文情并茂,感人至深,流传千古。一封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另一封就是《李陵答苏武书》。一个史官、一个武将,在汉武盛世遭遇的命运不公,写给后人的两封信,让人看后唏嘘不已,不得不重新审视封建王朝盛世下的繁荣强大。

在书信中,李陵抒写了复杂的情感。一是在异乡的痛苦心情。投降以来,身处艰难困境,一人独坐,愁闷苦恼。整天看不见别的,只见到些异族之人。戴不惯皮袖套,住不惯毡幕,也只能靠它们来抵御风雨;吃不惯腥羶的肉,喝不惯乳浆,也只能用它们来充饥解渴。眼看四周,没有谁能一起谈笑的。地结着厚厚的坚冰,边塞上的土被冻得裂开,只听见悲惨凄凉的风声。痛苦孤独,无处话凄凉。二是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对礼义茫然无知的社会。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终身居住在蛮夷的区域。让先父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感到无比悲痛,伤心之情无以言表。三是对蒙冤负屈的感慨。李陵始终认为自己功大罪小,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但想到国家对自己已恩断义绝,此时自杀也无济于事,死亡的亲人也不会再回来了,只能增加自己被人羞辱,所以自己只是忍辱偷生,因此整日闷闷不乐,有谁知道自己的心事?无庸置疑,命运的多舛正是心灵产生恐惧和绝望的原因,也是悲剧的基础。

在书信中,李陵痛斥了封建统治的残酷。这种残酷不仅是穷兵黩武,还是冷漠凶狠,更是现实的残酷。回顾出征匈奴,受汉武帝派遣率领五千步卒,按计划那次战斗有五位将军与自己配合作战,然而都没有见到踪影,但自己的部队单独遇到了敌人,而且遇到的是敌军的主力,“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以一当千,战斗惨烈,死伤积野,终因寡不敌众被俘,自己也算尽力了。李陵当然明白自己的处境,自从他投降匈奴以后,朝廷对家人大兴问罪之师,族灭全家,老母亲、妻子儿女全被杀害。这种粗暴残忍的做法,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这么多亲人为他而死,不能没有负罪感。“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其悲伤的心情,难于言表。联想到,以前萧何、樊哙被拘捕囚禁,韩信、彭越被剁成肉酱,晁错被腰斩,周勃、魏其侯被判罪处刑。其余辅助汉室立下功劳的人士,如贾谊、周亚夫等人,都是当时杰出的人才,却遭受小人的诽谤诋毁,受到迫害屈辱,才能无法施展。由此,自己心灰意冷,对统治者彻底失望,“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这就是一代名将的悲哀和无奈!

在书信中,李陵展现了非凡的文采。愤怒出诗人,感伤出好文。汉朝将军,流落异域,又与苏武为友,人生经历决定了他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冲突性和徘徊性,一腔悲愤在烈火狂飙般掠过,却终在无可奈何的煎熬中心如死灰。身处异域而怀念故土;以寡兵深入对匈奴大军;苏武持节荣归,而自己寄人篱下。这种对比确实产生了强烈的效果。语言绝大多数是四字句,其次是六字句,称得上传统骈文“四六”文章的范本。文字运用轻车驾熟,如写亲人的遭遇:“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感情悲怆。如写战况激烈:“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刀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手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这些词句是文字的绝妙组合,同时又能极其生动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提炼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书信的结尾,再次对苏武表示感谢,希望老友多加保重,特别是在这北风呼啸的时节。文情并茂,铺陈自如,首尾相应。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为汉室立下汗马功劳,终不被封侯,被无数人哀叹惋惜。他的孙子李陵由于兵败而不自裁以明忠贞,招惹武帝与群臣不满,以至于全族诛灭,终生无望归汉。李陵为什么不死?也许他死了就能留下千古美名。李陵为什么要死?古来贤者受辱者多不胜数,最终翻身再战,励精图强,开一世功业者多矣。或许是李陵不死损伤了封建帝王的威严,他不能辨明自己的生死与国家威严在君主眼中的权重。儒家文化强调“忠君爱国,不成功则成仁”,西方文化则强调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密特朗当过战俘,但不影响竞选担任法国总统,这是价值观念的不同。反过来看,汉武帝以李陵兵败被俘投降为由,诛杀李陵家人实无人道,他刚愎自用到了利令智昏的地步,而匈奴单于却宽容大度得多。有人说,假如一个人没有经历过苦难,那么他的生命便是不完整的,或者可以说,这个人便是不完整的。李陵所受的苦难,不是一封书信所能尽书,但仅从他留给后人的文字,连同司马迁为其辩护,足以让人看到他的人格和苦衷,看到他经历苦难后,对封建王朝残酷统治洞察后的清醒和控诉。进而从他在贺兰山间、阴山脚下悲痛的衷肠声中,感受到历朝历代封建王朝将相的悲惨命运和悲剧人生。

相关文章

  • 古文品读098|答苏武书——文情并茂

    贺兰山连着阴山经历了亿万年的风雨侵蚀、岁月沧桑,依然屹立。西戎人、匈奴人、契丹人、蒙古人翻来复去,来来往往,马声啸...

  • 答苏武书

    李陵答苏武书,我看的原书藏者有言:音节铿锵词意酣畅,通部古文翼当推此文为第一篇。 李陵与苏武在匈奴诀别时起舞作歌其...

  • 《答李端叔书》-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自然

    《答李端叔书》-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自然 好久没有写二十四诗品读古文系列了。也许是因为写二十四诗品需要比较好的一个静...

  • [学习]少卿子卿,傻傻分不清

    余观《古文观止》,至《李陵答苏武书》,见编者二吴批苏东坡“齐梁小儿为之”论,曰:“除子卿自己,更无余人可以代笔。”...

  • 李陵答苏武书

    李陵说起来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如果提到李广,想必是家喻户晓了。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为汉室立下汗马功劳...

  • 夜读李陵答苏武书有感

    昔日出征平绝域,五千徒众万胡围。扫尘灭迹擒枭帅,穷矢竭兵视死归。贼子引军还复战,将军明降暗谋违。奈何忠义无人晓,孤...

  • 《五子之歌》写了什么?

    1、问:简单介绍下《古文尚书 夏书》?答:本篇和下篇要讨论的这两篇文章,只在《古文尚书 夏书》中存在,《今文尚书 ...

  • 《常见文言实词》 会

    ①会面,会见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 单于如会武官属《苏武传》 ②正好,恰巧,适逢 会天大雨,...

  • 《叹逝赋》——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流动(上)

    《叹逝赋》——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流动(上) 好长时间没有再写二十四诗品读古文的系列了。一方面是把二十四诗品之中好写...

  • 2019-08-17

    今天读了李陵的《答苏武书》,分外感慨。敌我力量巨大悬殊,拼死战斗,悲壮被俘……汉朝认为武将就得战死沙场,投降便是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品读098|答苏武书——文情并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dj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