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小孩子初到书塾接受启蒙教育,称之为开蒙。开蒙的时间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皇子虚六岁就拜师开始接受启蒙教育,而普通人家的小孩可能要到七八岁至十多岁乃至二十多岁才开始入学。
蒙的含义为愚昧、无知,开蒙是指启迪智慧、远离蒙昧。开蒙不是开始认字,有些人家条件好,早早开始教小孩认字、读书,也不是入塾的第一天。开蒙的仪式感很强,就相当于现在小学生的开学典礼。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开蒙那天孩童要穿新衣服,实在没有新衣服,也得干净、整洁,“正衣冠”是仪式感的第一要务,现在出入高档场所不也得正装嘛。《西虹市首富》里面就有这样的剧情,王多余带着一群人来到会员制大酒店,服务人员很不客气地对他说,“我们只接受会员入住,并且要正装”。“正衣冠”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通衣冠形成一种心理暗示,“我们不一样,你们是普遍人,我是特殊的“。当孩童穿上正规的衣服,也就在心理建立了我是读书人的人设,区别于不读书之人。现在很多学校的校服搞得跟远动服似的,大概是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要穿校服。校服必须是制服,穿在身上应该不是以舒适为主,主要是给穿着者一种约束感,使得他们时时提醒自己是一名学生,就象军人穿军装一样。
穿戴整齐,学生排着队在学堂前集中,这时态度要恭恭敬敬,不得喧闹,当然他们也不敢喧闹,在入学之前,家长在家里不知教育多少遍了,到学里要听先生的话,好好学习,做个好学生。尽管孩童不知啥是好好学习,但对先生的敬仰乃至恐惧已经根深蒂固,那怕是到了现在,小孩子上学前我们家长还是这样叮咛,“到学校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做个乖宝宝”
学生在先生的带领下先举行拜师礼,先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也就是跪下磕三个头,起立再跪下磕三个头,再起立跪下再磕三个头,这是古代最大礼仪。对着孔子的神位三跪九叩首之后,再对先生三叩首,也就是跪下磕三个头,完成将自己完全交给先生,期望从先生那里学得真知灼见。然后,学生要将准备好的六礼奉给先生,六礼分别是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以及肉。这六礼各有含义:芹菜取勤奋之意;莲子心苦,取以后的苦心学习也希望老师苦心教育;红豆寓红远高照;红枣寓高中之意;桂圆寓诸事圆满;而肉则表达子弟的一片心意,从此侍奉先生如双亲。当然,如果六种礼备不全,肉指定不能少,哈哈,老师生活清贫,借此开开荤。我们的传统中有取谐音以图吉利的习俗,结婚一定得有“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早生贵子”之意。中高考家长一定会裹粽子给孩子吃,寓义“中”。
行完拜师礼后,先生要求学生将双手放入水盆中“净手”,正反各一次,所谓净手净心,去杂存精,以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最后先生会用手笔蘸上朱砂在学生的眉心点一个“朱砂痣”,痣与智同音,意味着智慧已开,不同于别人了。
开蒙之后,先生开始教学认字,从“三百千”开始,“三百千”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学生跟着老师读书认字写字,老师并不解释,跟着认读即可。如“三百千”能够熟读,汉字便能认识到三千个左右,并对中国历史有了基本了解。
读“三百千”是枯燥的而无趣的,童心烂漫对着枯燥无味,老师该怎么管理这些学生呢?其实很简单,每日检查学业,不行就揍。《学记》云“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就是教鞭,不听话就得揍呀。
所以说开蒙就是开始走进学堂学习:通过一定的仪式使得学生在内心认同学习这件事,敬畏知识、敬畏老师;通过一定的教材使得学生走进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不敢忤逆老师的指令。千锤百炼之后,学生终将成为社会需求的那种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