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体裁的文章,往往会让读者不由自主的去想象人物的鲜活,跟随人物情绪的起伏和大脑的思路。《文心》便是将个人和社会的大小时事相互穿插进,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知识。
“书籍原用文字写成,但不应只当文字来读,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而已。”
“领 会”
在学生时代,提起“语文”,就想到“领会”。通读全文,尽可能的去理解、去体会作者当时的意境。其实照理来讲,只有置身处地地有过经历,才谈得上感同身受,才能领悟到文章的深意,毕竟“大人的经验要大人才会真切的理解,古人的经验要古人才会真切地明白。”
不禁想到我们在上学时,常去牢记那些所谓正确的“感悟”,当时的侧重点,是在分数上,很少在真正的理解上。长期的应试教育,大部分学生都缺失了创新能力,一方面,创新有可能意味着与正确答案不符;另一方面,因为“墨守陈规”产生的惰性,而养成懒于创新的病态。
因此,当我们还能够再次与“作者”正面对视,更应该侧重于培养思考力与想象力,便是自己能懂多少,就懂多少,在字里行间当中能够寻找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
“用 心”
001、写作不是无中生有的把戏,需要平时对细小事物的观察。但凡你用心,就能对这些已变化、将要变化以及没变化的有所察觉。这便是我们日常写作绝大部分的灵感来源。
002、写作是将文字赋予感情的过程,它需要一些基本技巧,但写作不是炫技,不是为了写而写,更需要你用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才能将文字更贴近他人的心灵深处。
“自 省”
是环境造就了人,还是人创造了环境?
绝大部分人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方说家庭环境影响生活习惯,校园环境影响学习习惯,工作环境影响工作习惯。“被影响”这件事儿,不分好坏,只要你置身其中,难免产生。
当乐华失学时,王老师曾说:“学习的主体是我们自己!学校内,学校外,只是场景不同罢了。我们自己学习的话,在无论什么场所都行。”。如同读书,我们也需时常的提醒自己,书籍是辅助的工具,我们才是接受知识的主体。
于是究其根本,我们不难发现,人的对敌往往是自己本身,我们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和反省。那些改不掉的毛病,戒不掉的习惯,或许正是阻碍自己进步的牵绊。当我们对周遭事物产生负面情绪的同时,不妨先转个身看看自己。
本书写于1934年,讲述了一批1931年的中学生。而公元1931年,是令人无法忘怀的一年。经历过这一年的国人遭遇到数十年一遇的洪水、统一之局的破裂、国共内战与日本对东北的入侵等多种的劫难。当我去了解主人公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时,不由的感叹。
当年的老师:并非填鸭式教学,只专注于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与经验,而是将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自我“心”与“意”的锻炼。
当年的父母:并非直指问题所在的同时还要连同解决方案一并告知,他们告诉孩子“完美”应当具备什么,锻炼孩子有自我分辨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年的孩子:当你置身其中,会时常忘记他们还只是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态度端正,责任心使他们不仅善于发现问题,还善于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
这也看下来,“实践出真理”就算放在当年,仍是学习的关键,而站在书中人物的不同角度上,竟也能汲取到“培养”孩子的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