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隐藏在《诗经》里的女子-文姜

隐藏在《诗经》里的女子-文姜

作者: 微光绮梦 | 来源:发表于2022-02-25 22:51 被阅读0次

    文姜,是春秋三小霸之一齐僖公最受宠的女儿,也是鲁桓公的夫人。和她的姐姐齐宣姜,都是当时闻名的绝色美人,在诗歌中,是这样描写文姜的:
    《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这首诗,从外貌、服饰、动作、品德多侧面的描写了文姜的美。将一个贵族少女风度娴雅的形象如诗如画的跃然纸上。

    然而,这么一个风华绝代的美少女,却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后来的齐襄公)发生了恋情,文姜的父亲齐僖公知道后,决定尽快把文姜嫁出去,以尽快结束这场宫廷丑闻,于是,文姜嫁给了鲁国的国君鲁桓公,在文姜出嫁前,姜诸儿为她写了一首诗。

    《东周列国志. 第九回 齐侯送文姜婚鲁 祝聃射周王中肩》桃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直。吁嗟兮复吁嗟!桃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讵无来春?叮咛兮复叮咛!

    这一首缠绵悱恻的诗,表达了在姜诸儿的心里,百般痛苦、千般挣扎、万般矛盾,妹妹这么一朵美丽的花儿,是摘下来拥有呢?还是远远的欣赏她的美呢?究竟是不伦之恋,远嫁是必然的,文姜带着哥哥的叮咛,随着出嫁的队伍越走越远……这一别,就是十八年。

    文姜嫁到鲁国,文姜为鲁桓公生下一子,因与鲁桓公同月生日,所以取名为同,同长大后立为太子(太子同)。 而鲁桓公对才貌双全的文姜也是疼爱有加。

    十八年后的某一天,文姜和鲁桓公回到了齐国,文姜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哥哥姜诸儿,这时的哥哥已经是齐国的国君齐襄公。鲁桓公不是不知道他们兄妹之前的事,但他认为,那么多年过去了,都有儿女了,文姜也老了,而且姜诸儿已是国君了,不可能再像青春年少犯浑了。

    可谁知,积压了十八年的痛苦与思想,瞬间化成喷出火山的烈焰,将兄妹俩人的感情推上了火山口,文姜借口留宿宫中过夜,灼痛了所有人的眼睛,尤其是文姜的丈夫鲁桓公,第一晚就在驿站等不到妻子归来,鲁桓公便夜闯齐国宫廷,愤怒至极,他甚至怀疑文姜的长子不是亲生的。

    狂怒的鲁恒公对文姜厉声质问一一 “姬同不是我儿子!是齐襄公的儿子!(同非吾子,乃齐侯之子也!)” 文姜听后感到很委屈,自己出嫁后18年未回齐国,鲁桓公怎能怀疑自己的孩子。 面对失口否认,泪如雨下的文姜,鲁桓公不再怜花惜玉,而是狠狠地教训了她一顿。 文姜何等高傲,岂能受此闲气。 她找到了齐襄公,哭诉了自己的委屈。 齐襄公听后,怒火冲天,顿起杀心……

    鲁桓公便要带着齐文姜回到鲁国去。 齐襄公眼看文姜又要离他远去,心中忽生一计…… 齐襄公在宫中摆了盛大的宴席,为自己的妹妹与妹夫践行。 鲁桓公不好拒绝,只得前往赴宴。 酒过三巡之后,鲁桓公己经大醉。 这时候,齐襄公派人驾车送鲁桓公回国,在半路上,忽然传来了鲁桓公暴毙的消息。

    鲁国宗亲自然明白这是个阴谋,但忌惮于齐国的实力而不敢发作。 鲁桓公的遗体被送回鲁囯安葬,文姜披麻戴孝地走在灵车后。 走到齐国和鲁国的交界禚(zhuo)地时,文姜忽然不走了,她说一一 “这里非齐非鲁,我就住在这里!”

    鲁桓公死后,文姜的儿子鲁同即位,对自己的母亲也没有办法,在文姜的要求下,鲁庄公还在禚(zhuo)地建立了宫殿,作为文姜住在禚地的行宫。文姜心里牵挂着齐襄公,情愿一人住在如同孤岛的行宫,齐襄公在十八年后重新得到文姜,更是心里放不下文姜。于是两人便不顾世俗的眼光,齐襄公一有机会便去和文姜见面。鲁国的老百姓见到他俩出双入对,便会唱了《齐风•南山》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开篇描写雄狐对伴侣的渴望,用意在于影射齐襄公对文姜的觊觎之心。以南山和雄狐起兴,展现出一幅高远深邃的画面:山高树茂,求偶心切的雄狐四处穿梭,叫声连连。把齐襄公渴望约会的行为描写的暴露无遗。最后,又用反问进行了讽刺:“既然已经出嫁了,为什么还对那段见不得人的私情念念不忘呢?”即是在问文姜,也是在问齐襄公,一箭双雕,意味深长。诗从寻常事物人手,描述鞋子、帽带都必须搭配成双,借以说明世人都各有明确的配偶,以种麻前先整理田地、砍柴前要先准备刀斧这些日常劳动中的行为,来说明娶妻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而影射齐襄公和文姜乱伦的行为。

    此外,从这首诗里,也反映了男女婚姻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封建礼教,早在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文姜作为鲁国的国母,地位显赫尊贵,他们不像普通老百姓,约会不是两个人,而是两队车马,而且阵容宏大,招摇过市鲁国老百姓,看到他俩的行为越来越放放肆,又痛快鲁桓公的无能无用,把鲁桓公说成是“敝笱”,鱼篓本来是要捕鱼的,可是篓是如此地破旧不堪,连小鱼、大鱼都能轻松自如游过,那形同虚设的“敝笱”就没有什么价值。形象地揭示了鲁国礼制、法纪的敝坏。于是人们又唱起了《齐风·敝笱》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 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 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鱼”在《诗经》中常隐射两性关系,“敝笱”对制止鱼儿自由来往无能为力,也是兼文姜不守礼法。“如云”“如雨”“如水”这三个比喻逐层深入,不仅文姜有过,鲁桓公疏于防闲,软弱无能。

    人们对这种厌恶之情,在诗中并未直接表露,而仅仅描写了她出行场面的宏大,随从众多“如云”“如雨”“如水”。写得她风光旖旎,万众瞩目。如果她贤惠,这种描写就有褒扬意味。反之,她就是招摇过市,因而这种风光、排场、声势越描写得铺张扬厉,在读者想像中与她的丑行挂上钩,地位的崇高与行为的卑污立即形成强烈反差,讽刺与揭露也就越加入木三分。从亮色中、光环中揭露大人物的丑恶灵魂,是古今中外艺术创作中一条成功门径。杜甫诗《丽人行》也正承袭了这一传统的艺术手法而取得极大成功。

    《诗经·齐风·载驱》 载驱薄薄,簟茀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沵沵。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遨。

    诗中用“薄薄”来描述在大路上疾驰的豪华马车,字里行间透露出那高踞在车厢里的主人公,是那样地趾高气扬却又急切无耻。再加上第二章以“济济”形容四匹纯黑的骏马高大雄壮,以“濔濔”描写上下有节律地晃动着的柔韧缰绳,更衬托出乘车者的身份非同一般。三四两章用河水的“汤汤”、“滔滔”与行人的“彭彭”、“儦儦”相呼应,借水之滔滔不绝说明大路上行人的熙熙攘攘,往来不断,他们都对文姜的马车驻足而观,侧目而视,从而反衬出文姜的胆大妄为,目中无人。

    文姜与齐襄公的兄妺乱伦行为,为世人所不耻,后来齐襄公民被大夫连称和管至父杀害了。不久之后,齐襄公弟弟的儿子,公子小白继位,是为齐桓公。在齐桓公的治理之下,齐国开始走向巅峰。齐襄公一死,文姜没有了留恋,于是乎,她又回到鲁国。

    鲁囯还是接受了文姜。 从此,文姜专心辅佐儿子鲁庄公处理国政。 在辅佐鲁庄公时期,文姜在政治和军事上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在她的精心打理下,鲁国一跃成为春秋时期实力最雄厚的诸侯国之一。

    文姜的一生毁誉参半,她兄妹乱伦是为不耻,可她精明干练,振兴鲁囯,又令人惊叹。鲁庄公很感激母亲的付出,他对母亲孝顺有礼,文姜在鲁国安度晚年。

    按照当时的习惯,其实应该以丈夫的谥号“桓”再加上娘家姓姜,来称呼她为桓姜。而她却有资格单独得到一个谥号“文”,在史书上被称为文姜。“文”这个字,可是当时君主和贵族能够获得的最美好的谥号,比如周文王、晋文公之类,这也说明,文姜对鲁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齐襄公的一生,是任性的一生,癫狂的一生。虽然最后被杀,但他又干成了他想干的所有事情,他有他的个人魅力,妹妹对自己死心踏地,不顾礼法不顾人伦的和他在一起,再比如身边的几个心腹,孟阳和费,都为他心甘情愿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齐襄公的谥号是“襄”,意思是下面几个:“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威德服远曰襄”,这是一个妥妥的美谥。后人也不得不承认他为齐国开疆辟地做出的大贡献,尤其是他灭掉纪国,报了九世之仇,更是备受后人赞赏。

    这也许就是读《诗经》的魅力吧,在一首首的诗歌阅读中,读着读着,一个个藏在背后的人物,若隐若现的从诗中走了出来,或喜或悲,或相聚或别离,如泣如诉地演奏着命运交响曲,情景交融,如诗如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隐藏在《诗经》里的女子-文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om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