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万万没想到09

万万没想到09

作者: 梅蓝 | 来源:发表于2017-03-30 21:29 被阅读121次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各个领域的练习时间非常不同。很多领域要求的训练时间远远超过一万小时。而在某领域内,如果一个人很有天赋而且训练得当,他也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成为顶尖高手。对体育和音乐之类的项目来说,没有天赋可能再怎么练也没用。也许一个人最后的成就,不是练习加天赋,而是练习乘以天赋,一项是零最后结果就是零。

    真正的关键根本就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高水平训练的成本很高。你需要一位掌握这个领域的先进知识的最好的教练,你需要一个有助于你提高能力的外部环境——这通常意味着加入一所好大学或者入选一个好的俱乐部,你要能忍受一点都不舒服的训练方法,而且你需要投入非常多的训练时间。(批注:绝大多数进行一万小时训练的人都是意淫、小打小闹、自娱自乐而已。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一万小时是成不了真正的专家的。不过成为非真正意义上的“专家”忽悠下别人是远远够的。)

    真正提升我们水平的不是文化,不是艺术,不是哲学,不是制度,不是自虐,而是刻意练习。我不太赞成凡事往特别简单或者往特别复杂了说的思维。首先,干事业不是靠拼命就行。其次,干事业就是干事业,没必要把官场文化和儒家思想都先研究透了。(批注:要做到百分之八十,其实只要付出百分之二十的努力就好了,很多人就是把事情复杂化了,想要得更多,结果合格线都没达到。复杂化的东西,也许会有帮助,但是帮助也不超过百分之几,倒不如集中精力在某个地方刻意练习。先拿下八十分,其他的以后再说。)

    对于某些不想当普通人,一心想要出人头地的人来说,输了起跑线就没有机会参加后面的比赛了。如果你想享受快乐童年,你的位置在观众席。如果你想出类拔萃,那么你要参与到这场零和博弈——你想赢意味着有人要输,你拿到这个位置意味着有人拿不到这个位置。这个博弈没有双赢。

    想要成功,就得练习一万小时,但考虑到机遇因素,即便你练了一万小时也未必能够成功,这其实是一场赌博。放弃了过平淡生活的机会,孤注一掷,成不了明星就只能成为垫背。高水平的运动员只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想要赢得比赛。如果你想学习更好,你可以尝试更功利一些。

    一般人用不着孤注一掷地刻意练习,但还是需要一点刺激才能练下去,因为有用的练习都不好玩。比如设置奖励。但是奖励是一门技术活,似乎奖励学习的过程比只看学习的结果效果好。无论如何,设定一个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并且按照这个目标努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当然,“要我练”怎么也比不上“我要练”。真正决定一个学生进度幅度的而不是智商,而是内在动力和学习方法。外部刺激有短期作用,但不可持续。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自己愿意留在这个领域内苦练。

    但是“我要练”是一种基因的优势,不是谁都有。(下面是科学家对于兴趣和基因的最新理解,还存在争论。)我们被很多看不见的“手”(基因)操控着,一个人爱好什么,喜欢干什么,能死心塌地地在什么方向上可以练习,基本上是天生的。每个人都有天生的不同兴趣。区别在于是否能较早地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的环境。

    刻意练习的内容综合起来,去除一些不重要的,可以总结成以下四点:

    1、只在学习区学习

    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去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学习区(恐慌区,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内进行具有高度针对性。训练者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刻转入下一个困难点。

    只在学习区练习,这很难。首先,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教授(学徒制);其次,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主要精力都被放在一些驾轻就熟的事情。就算有充分的条件离开舒适区,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待在那里;再者,你的舒适区已经给你带来了多大的荣誉,留在这个舒适区就有多大的诱惑。所以,脱离舒适区,只在学习区练习,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种修炼。

    2、掌握套路(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的高低关键要看掌握的套路的多少。以量取胜的套路是最容易掌握的。但有些技能的掌握就比较困难了,比如钢琴和竞技体育,其实比理工科困难得多,需要协调的肌肉和脑神经元实在太多了。但是越不容易掌握的技能,一旦获得越难抹去。如果想要把技能套路迅速地长在身上,关键在于两点: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批注:论学习“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性。)

    刻意练习的基本功是“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过一遍,然后把它分解成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反复练习。在这种练习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批注:之前学习PPT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全部过一遍,然后将整个PPT分而化之,逐个部分重要突破,最后再联结在一起,亲测效果还不错。但是每个部分都没太用力,暂时够用就好。)

    1)重复,重复,再重复

    想要把一个动作套路、一个技能,哪怕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心态,“长”在大脑之中,唯一的办法是不断重复。

    2)高度针对性

    “工夫在诗外”是没有意义的。对于练习来说,你想要学什么就应该练什么,工夫在工夫上。我们追求的就是把这个特殊技能的特殊神经网络“长”在大脑之中,别的都不必管。所以训练必须要有针对性,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宁可发几篇灌水小文章也比苦读十年期待一鸣惊人强。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小事不做一心就想玩个大的,不是专业的训练方式。(这种就是我男神说的“不自由的幻想”。)

    3、随时获得反馈

    在有及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进步速度非常之快,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没有这种反馈,想要提高水平就很难了。最大的可能性是明明做得很差但是又自以为是、甚至感觉郁郁不得志。(批注:所以网络发文发作品一定要允许评论,不然会失去了很多进步的机会的。)

    一个动作做得好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对错误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所以刻意练习最好有老师,而且不是讲课和演讲那种,是手把手地教学,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

    真正的人才不是靠课程、院系、考试大纲的设置培养出来的。培养人才的有效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徒制。师傅带着徒弟参与一个实际的项目,徒弟在试错中提高。什么知识学过什么知识没学过已经变得没有意义,没学过就立即去学,总之必须把这个东西做出来。(批注:在实际项目中学习是学习真正有效的方式。)

    1)一定要有反馈

    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比如觉得书看懂了,但是考试还是不会做。因为熟悉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考试和测试。这就是反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需要一个旁观者来指出我们注意不到的错误,比如同行评审。反馈者不一定水平要比你高,关键是他们不是你,他们可以从你看不到得角度看你。

    2)立即反馈

    直觉只有在“环境友好”的时候才好使。所谓“环境友好”,就是其中有短期反馈。比如,预测明天的天气,第二天就能知道结果。只要有快速反馈,再经过长时间训练,你就能培养出专家的直接,能够“眨眼判断”。

    4、刻意练习不好玩(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学习时间长不等于用功。(批注:我们经常会用行为上的勤奋来掩盖思维上的懒惰。这两者根本无法互相转换。思维上用力了才是王道。时间是伪命题,也是理性工具主义。)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成绩好的学生必须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是有效时间。多上课和少去聚会似乎就没有相同的效果。(其实就是专注吧。)

    1)单独练习

    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1.5小时,每天最多4-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刻意练习不好玩。它要求练习者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如果你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你就不是在刻意练习。

    “一万小时”实在是个误导人的概念。练习时间的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关键是你“刻意练习”——哪怕仅仅是“单独练习”——的时间。想要成为世界级高手,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而且只有建立在刻意练习的基础上,总的练习时间才有意义。

    2)练习与娱乐

    在刻意练习中没有寓教于乐的概念。电影和电视是很好的激励手段,但不是好的教育手段。你看完任何一个纪录片后都会有获得知识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很有可能是错觉。如果你想学点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找本书——最好是正规的教材书或者专业著作——然后还要老老实实地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坐下来反复读,而且还要自己整理笔记,甚至做习题获得反馈。

    考虑到刻意练习是如此不好玩,我猜我们也没必要过分可惜自己没成为天才的事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万没想到0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op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