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进入2019,在元旦休息的几天时间里,我竟然没来得及回顾一下自己新年伊始,曾经许下的承诺。容我现在先回顾一下:
2019年计划:
一、还完所有朋友欠款。
二、读书、写字、坚持每天完成。坚持二十万字。
三、体重控制到170以下。
四、收入目标:八千+。
五、让老婆学会五个新的川湘菜。
六、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几本如何阶段育儿的书籍。
七、陪老婆过两三个节日,有仪式感的或者有用心的礼物。
八、至少回老家三次看父母。
九、待续。
看看目标,第一目标,除了父母那还不完的债,应该没什么问题。第二个,算上我的摘抄,二十万在2019年是很轻松的事情。收入目标八千确实不高,大概还是要做到主管-副校的水平吧。继续努力吧。川湘菜的事情随意吧,那不是给我自己的。陪孩子一起成长,我现在已经在这条不归路上...过两三个节日,仪式感,包括回老家探望父母和年老的长辈们。好吧,都还在可控的范围内,对自己的要求也不算太高。人生,活的轻松点也好,我们在努力的路上已经这么辛苦了。幸亏我们已经有了努力的方向,这是最好的答案。
说完自己,看看这个社会,现在都怎么了,最近一两年内,硕士,博士跳楼轻生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当然,同时轻生增多的还包括各级领导们。夫人说这是社会形态的困境,是畸形的体制导致。不否认,这一定是哪里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现在才存在的呢,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那么这种现象是现在加剧的还是别的什么因素?
事件主体,硕博士,相对来说可以算是高学历知识分子,往前二十年、一百年看,大概现在的硕博,比民国抗战时期的大学生要泛滥吧,所以百年前的就没什么对比价值了。78年高考重启,到98年高校扩招,大学生泛滥伊始,很大一部分群体已经不满足于本科学历,选择往更高一级的硕士或者博士去发展,因为大学毕业的竞争力已经大大不如二十年前,那时候还基本是处于包分配的过渡阶段。那个时代的硕博都是相对顶尖的科研人才了,不像现在的硕士起步是科研民工,基层。甚至,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比现在的硕博都滋润,数量可能还稀少。这是扩招后的一个学历贬值延伸。但是,即使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有这么多轻生吗?相比是没有的。即使是现在的大学生也没有这么多轻生的吧,至少不会是因为学习上的问题轻生。之所以这类事件受关注,受热议,无非就是事件主体的高学历。但是这个现象在前几年,至少还没有现在这么浮夸,也许它一直就存在,只是诱于现在传播的便利,自媒体的兴起,网络封锁的难度,让这类新闻已经不具备拦截的价值或者成本收益过低。现在的硕博,也就是22-25的主群体阶段,往前看十年,32-35的主群体,那个年代的大学生,硕博,有多少因为学业上的问题选择轻生吗?也许要说抑郁症患者,或者快被逼成神经病的也是有的。又或者,像风传中的那些被潜规则的。那么,又是什么加剧了在这个群体,在现在这个阶段,频繁发生?个人愚见,诚然是社会的畸形所致,但是我们改变不了社会的时候,只能试图改变自己,而个别极端他也无法改变自己,却选择了毁灭自己。我不想去深扒他的家庭教育背景,我只想说,这是不是又一种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或者低逆商?在挫折面前就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效仿新闻里的以轻生做了解,警示世人?我很疑惑,他们是怎么样的成长环境,培养出这样的逆商,这样的无责任感?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折磨了?这个社会是否已经真的恶劣到让他们无法生存?还是仅仅因为他们自己的个人心理畸形。人生不值得,但是有些羁绊和责任值得你留恋和承担。负重前行,生活,需要你承受,然后如履薄冰,这不是人生的一部分价值吗?
且行且珍惜,且努力!人生,值得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