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 古
晋 卢谌
赵氏有和璧,天下无不传。
秦人来求市,厥价徒空言。
与之将见卖,不与恐致患。
简才备行李,图令国命全。
蔺生在下位,缪子称其贤。
奉辞驰出境,伏轼径出关。
秦王御殿坐,赵使拥节前。
挥袂睨金柱,身玉要俱捐。
连城既伪往,荆玉亦真还。
爰在渑池会,二主克交欢。
昭襄欲负力,相如折其端。
眦血下沾衿,怒发上冲冠。
西缶终双击,东瑟不只弹。
舍生岂不易,处死诚独难。
稜威章台颠,强御亦不干。
屈节邯郸中,镜首忍回轩。
廉公何为者,负荆谢厥諐。
智勇盖当代,弛张使我叹。
【赏诗·观史·学文】
楚人卞和在荆山之中得到一块玉璞,他先后把玉璞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可是都被当作假玉。卞和也因此受到酷刑,被砍去了双脚。到楚文王时,玉璞终于被识。文王让玉人琢其玉璞,得到宝玉,名之为“和氏之璧”。“美好者不祥之器也”,圣人的话在此得到应验。和氏璧后来到了赵国,秦国得知后,向赵国索要,差点引发战争。因此,引出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等一系列故事。
战国后期,东方六国日益削弱,赵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都是平庸之王,一代不如一代,在这种局势下,赵国却相继涌现出来像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一大批忠臣良将。他们团结一致、尽忠报国、勇猛杀敌,使赵国一度强盛起来,成为阻挡秦兵东进的有力屏障。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热情地讴歌了这些忠臣良将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首诗以《览古》为题,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的历史为依据,通过对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的描写与回顾,表达了诗人对蔺相如“智勇双全”的赞叹与敬仰之情全诗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荆玉亦真还”,叙述了赵国得到和氏璧,秦国如何索取,蔺相如如何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的事从“爰在渑池会”到“强御亦不干”为第二部分,叙述了在渑池会上秦王如何盛气凌人、恃强凌弱,蔺相如勇气过人针锋相对维护赵王尊严的事;最后为第三部分,写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以及廉颇负荆请罪的事。
诗的开头几句交待了事情的原因,史称秦乃“虎狼之国”,从和氏璧这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秦之专横与贪婪。“与之”两句,两相对比,反映了弱赵在强秦无理要求面前的矛盾心理。“秦王御殿坐,赵使拥节前”,一个“见臣列观,礼节甚倨”,一个“拥节上前”,两相对比,突出了秦王的傲慢、无礼,从侧面也反映了秦王用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的诺言是虚假的。接着诗人形象地刻画了蔺相如在章台智勇兼施,并最终完璧归赵的细节。有关此事多有吟咏,如明汪廷讷《种玉记·促晤》:“再休思重回兰房,那虏骑如云不可当。便得个完璧归赵也,怕花貌老风霜。”“价值连城”的成语也源出这个故事,用以比喻东西昂贵,价值较大。如韦庄《乞彩笺歌》:“也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明张景《飞丸记·游园题画》:“一见丹青,眼底春重,美娇娇真个轻盈,肯笑笑价值连城。”如果说在章台献玉这件事上蔺相如侧重表现了他的“智”,那么在渑池会上我们却看到了他的“勇”:面对强秦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国家的尊严他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充分体现了他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儒家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如果不成仁而杀身、不取义而舍生,那么不是比鸿毛还轻吗?诗人说“舍生岂不易,处死诚独难”,揭示了只有知道为什么而死的死才算得上大智大勇的道理。
诗的最后几句,蔺相如的“屈节”以及廉颇的“负荆请罪”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品格,诗人最后一语定乾坤。智勇盖当代”高度评价了蔺相如的功绩与才华,“弛张使我叹”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与敬仰之情。这首诗题为《览古》与一般的“怀古”诗不同。览古重在览,怀古重在怀。所以这首诗很少有诗人的感怀和议论之语,通篇概述历史,只是在结尾两句有所评论。全诗语言通俗易懂,层次清晰,概括精炼,选材集中,详略得当。从其很少议论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早期咏史诗与唐以后咏史诗的差异。
【学习词典】
[赵氏有和璧]赵氏,指赵惠文王。和璧,即和氏璧,也叫荆玉、卞玉,是玉中珍品,价值连城。东汉蔡邕《琴操》载:“楚明光者,楚王大夫也。昭王得和氏璧,欲以贡于赵王,于是遣明光奉壁之赵。”和氏璧最初是楚人卞和献给楚武王的,后来在楚昭王时传入赵国。详见胡曾《荆山)诗。
〔天下无不传〕和氏璧是天下共传的宝物。语本《史记》:“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为恐,不敢不献……’”
〔秦人来求市〕秦人,指秦昭王。求,请求。市,买。这里指用城池来换。秦昭王得到赵王获得和氏璧的消息后,立即派人送信给赵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
〔厥价徒空言〕厥价,不实在虚妄的价钱。徒,只。空言,假话。
〔见卖〕被耍弄。
〔致患〕遭致祸患。语本《史记》:“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简才备行李〕简,通“捡”,简才即选择挑选人才。备行李,准备行装。
〔图令国命全〕图,谋求。国命,国家的使命。全,保全。
〔蔺生在下位〕蔺生,蔺相如。当时是宦者令缪贤的门客,所以称其“在下位”。
〔缪子〕缪,缪贤,当时为宦官的头子。子,尊称。
〔奉辞〕捧着国书。
〔伏轼〕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其形如半框,有三面。《释名·释车》:“轼,式也。所伏以式敬者也。”这是蔺相如行前礼节。
〔御殿〕御,对帝王敬称。殿,指章台,秦离宫中的台观。
〔爱在渑池会〕爰,于是。渑池,秦邑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告知赵王,想与赵王在渑池相会。详见胡曾《渑池》诗。
〔昭襄欲负力〕昭襄,据《史记·秦本纪》载:“武王取魏女为后,元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昭襄王,即秦昭王。负力,恃强凌弱。
〔折其端〕挫伤秦昭襄王凌人的盛气。端,锐。
〔眦血〕眼眶里流出的血。眦,眼角,有内眦外眦之分,上下眼睑的接合处,靠近鼻子的叫内眦,靠近两鬓的叫外眦。眦常与“睚”连用,睚眦,指发怒时瞪大眼睛,引申为极小的恩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舍生岂不易,处死诚独难〕化用司马迁语。“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稜威〕指相如在章台智胜秦王。《汉书·李广传》载:“武帝报李广曰:‘威稜慑于郑国。’”
〔屈节邯郸中〕屈节,按照职位的大小,蔺相如是廉颇的上司但是任凭廉颇百般寻衅,他总是忍耐。他在路上遇到廉颇的车子,远远的就躲开,所以叫“屈节”。邯郸,赵国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
〔弛张〕弛,放松弓弦。张,拉紧弓弦。原指治理国家要宽严有度,这里比喻蔺相如深知轻重缓急。语本《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下;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汉王符《潜夫论·衰制》:“此一张一弛,以今行古,以轻重尊卑之术
〔叹〕李善注:“《说文》曰:叹,吟也。谓情有所悦,吟叹而歌咏。
荆山
唐胡曾
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
空山落日猿声叫,疑是荆人哭未休。
【赏诗观史学文】
卞和献玉璞给楚厉王、楚武王反被砍去双脚,他“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在楚山(荆山)中抱着玉璞大哭三日夜。
伤心人怕见伤心地,这首诗以荆山这块伤心地为触景,用细腻的笔调写了和氏献璞这件事。深山静寂、落日沉沉、桂叶稠稠碧溪寒水、哀猿悲鸣,大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势韵,那凄惨的猿鸣声,禁不住让人怀疑起自己的听觉来,那该不是卞和的哭声吧?和氏献璞的事见《韩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从这段记述,我们可以看见下和的贞节和执著,同时也了解了他所受的不公平待遇。这样我们就能很好的领会诗人的用意,感受诗人的感情。与“日照荒城芳草新”一样,诗的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的无心与无情,反衬统治者的冷酷无情,揭示了“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喻意,接着诗人选取了最能勾起人同情与感伤的猿鸣声,并借助听觉的差异,以一个“疑”字把猿鸣与卞和的哭声联系起来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据《世说新语·黜免》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三峡两岸高崖壁立,林木幽深,三峡两岸猿声最惨,常常勾起游人的乡思。诗人有意选择猿鸣以拟哭声,实是高妙。
这首咏史诗不同于其他,它用大量笔墨去写景而不是述叙历史。在写景的时候,能够紧密结合中心,做到了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堪称咏史诗中的上品。
【学习词典】
〔荆山〕在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东南谷地宽广,西北巍峨陡峻。西周时楚立国于此。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未经玉匠雕琢磨洗的玉石叫璞)。
〔抱玉岩〕在荆山中,因楚人卞和抱玉哭泣而得名。后常用“抱璞”、“抱玉”等表示怀才不遇。如苏轼《梦中作寄朱行中》诗:“哀哉楚狂士,抱璞号空山。”李白《古风》:“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
〔荆人〕指卞和。古代楚国别称“荆国”,因其原来建国于荆山代而得名。一说秦称楚为荆,因为避庄襄王子楚之讳。所以楚人也叫荆人。
渑 池
胡 曾
日照荒城芳草新,相如曾此挫强秦。
能令百二山河主,便作樽前击缶人。
【赏诗·观史·学文】
这首诗从渑池荒城写起,追述了二千多年前发生在渑池的一件事。语言精炼准确,记述史实集中明了。全诗四句,自然朴实,没有更多的议论之语,而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蔺相如的敬仰之情。
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这是咏怀古迹诗人的常用写法。荒城,的敬仰之情。说明年代久远。芳草新,与“荒城”相映,旨在说明物是而事非。草不能因为城荒而破败,城不能因为草新而不荒。正所谓“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通过两相对比寄托了诗人千古兴废的人生感慨。
第二句诗人以平实的语言叙述的口气道出了蔺相如渑池会上勇斗秦王的史实。和蔼平近,娓娓而谈,不由人不侧耳谛听。在此诗人没有像卢谌诗那样具体地去描绘当时的场景,而是一语带过,留下了大片空间给读者去回忆、去联想、去感受。有关史实,详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瓦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瓴。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瓿。”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从以上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到秦王的嚣张,而蔺相如的奋不顾身、大义凛然、不卑不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纵然秦王不可一世、盛气凌人,他又能怎样呢?他不同样要为赵王击瓿吗?诗的最后两句虽不加议论,然而赞叹誉美之情却溢于言表。
【学习词典】
〔渑池〕秦邑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西。公元前280年,蔺相如完壁归赵后不久,秦发兵攻打赵国,攻克石城,公元前279年又杀赵兵卒二万多人,秦王气焰越发嚣张,咄咄逼人。于是派使者约赵王到渑池相会,想趁机羞辱赵王,恫吓赵国。赵王在廉颇蔺相如的劝谏下决定前往赴会,同时安排廉颇率领大军集结在赵秦边境严阵以待。蔺相如随从赵王前去赴会。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使赵王免遭秦王侮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荒城〕指渑池城旧址。
〔挫〕挫败,即卢谌诗中所说的“折其端”。
〔百二山河主〕指秦王。百二,以二敌百。语本《史记·高祖本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裴骃集解引苏林曰:“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万人也。”骆宾王《帝京篇》:“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樽前〕樽,酒杯,借代在宴会上。胡曾《鸿门》诗:“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
〔击缶〕缶,即瓴,一种大肚小小口的瓦器,秦乐器名。秦人唱歌时习惯于击打瓴器以协调节拍,故称“击缶”。战国时期,赵人喜欢弹瑟,秦人喜欢击瓿,故卢谌《咏史》诗中有“东瑟西缶”的说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