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非暴力沟通》,我莫名想起了一位小女孩的童年。
一,一位小女孩
多年前,一位小女孩和许多农村孩子一样,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童伴尝尽野趣:田间小路采野花,拿个扫帚扑蜻蜓,跳入小河嘻水花。
二,女孩犯错时
女孩父母都是地道农民,每次犯错,母亲耳边唠叨,父亲把她说得面目全非,一无是处。她哭,委屈难受,恨不得立马消失。
三,女孩身边人
可是,身边人都这样安慰她: “你父亲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心好,就是不会说话,他也是为你好”。母亲更是这般对她说。
四,父亲发火
正因父亲有个“刀子嘴,豆腐心”冠冕堂皇的标签。似乎每一次发火,每一次咆哮,都显得肆无忌惮。或许他认为:我改不了,都知我嘴笨,但我心不坏。又或许,压根他没想这事。
五,两个小男孩
光阴似箭也如水。一日,女孩成了妻,不久,也成了母。拥有了两个小男孩,她每日悉心照顾,学着一切孩子之事。
六,小男孩上学
男孩们背包上学了。似乎从那后,她家里常迷漫着一种火药气息。不经间她常会点燃导火线,似乎她有说不完的话:早晨唠叨孩子起床、晚上唠叨孩子睡觉。
七,妈妈,你好好说
一日,为了什么事。她对孩子们肆无忌惮发了火。一个孩子哭红了眼,怯怯来到她身边,拉着她手,稚声稚气地说:“妈妈,你别生气,好好说。”
八,似曾相识
慢慢平静的她,望着孩子们。思绪飞舞,恍惚间,眼前的孩子仿佛成了当年委屈难受的小女孩,而她却成了年轻的母亲与父亲。
九,她遇到了一本书
书上说——如果某个行为涉及使用武力,把它归到暴力之树“身体的暴力”那一边;如果主要造成精神伤害,归到暴力之树“隐蔽的暴力”那一边。“隐蔽的暴力” 有时,更能伤人。
十,往事已去,余生她做主。
读了书,知道了父母为她创造的原生态教育不完美,她不怨也不悔。但,她不是父亲,余生她要改。因为孩子们的原生态正在建,怎样建?如何建?都经她手。
我就是那小女孩,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于我感触良深。也深深体会了如何说的魅力。正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三月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