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文”与“道”(三)
书目: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等
魏晋南北朝,儒家的学说不再具有统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老庄、是佛、是玄。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大肆入侵了文学创作,为其时的文学作品带来了不一样的风采。
政治的高压、社会的混乱等诸多外界因素使得儒家之“道”从文学中退场。我们常常把魏晋南北朝称为文学自觉的时代,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但这并不代表这个时期主流的文学作品就选择了表情达意这个文学的本质内涵,有一部分或者说某一时期的作品,用另一种“道”充当了作品的灵魂。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这是《文心雕龙》中的话。我们说,山水诗产生于这个时代,而刘勰认为山水诗产生的前提,是庄、老的退场。那么在山水诗正式登场前,诗里都写些什么呢?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产,玄言诗。
早在正始时期,嵇康、阮籍等人的诗中已开始有玄言成分。西晋的玄学家不善作诗,故而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要到东晋中期才能达到。玄言诗的产生背景有以下几方面:尚玄谈之风的影响;其时士人偏安一隅的心态;新形成的高雅脱俗的情调;流连山水间的审美情趣,以及佛教般若空观的影响。
玄言诗的内容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会兼及佛理表述。也就是说,这种诗的创作与作诗者本人其时的情感、经历等都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一种对玄理的阐述。换句话说,他们用诗这种文学体裁作为了玄理之“道”的载体,表述玄理才是本质,诗这种文体本身的特质其实已经被忽略掉了。
那么为什么要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呢?那是因为,在玄言诗开始盛行的时代,人们参悟玄理的一个途径就是流连山水之间。这些士人南迁之后,在南方的青山绿水间建设庄园,游玩聚会,山水对他们的性情、思想、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哪怕是玄言诗的代表作家之一孙绰,也有很多借山水谈玄、谈玄而不望山水的诗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可以作为其时文学创作风气的例证,前文言“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后文却开始谈论种种哲理与思考。这个时候的文学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山水成为了参悟玄理的“兴”,成为了阐述玄理的引子,玄理是主,山水是客,作品中对山水的描写仍是作为阐述玄理的附庸而存在的。因此,只有将玄理从作品中剔除出去,山水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题材,出现在文学创作当中。或许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人们以山水悟玄理的需要,山水诗什么时候才能正式登场,或许还值得商讨。但我们同样必须承认,只有玄理告退,山水诗才真正的独立出来并迅速成长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