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篇文章《努力成为自己喜欢的自己》 ,不禁思考,那些别人期待的我、我期待成为的我,是我自己吗?
初中时,在朋友家看见一本书《如何成为优雅女人》,闲来没事翻来看看,里面有九种类型的女性,每一类型都在教导读者应该如何做,就能成为受人瞩目的女性,全书传递着同一个思想——按照书里说的去做,你就可以成为受人喜欢、受人关注的女性!
人天生渴求被人喜欢(面对现实),当时年幼的我,怀着一颗想被更多人喜欢的心,照着书里说的学习去做“一个优雅的女性”。但没过多久就感到很不自在,我是个热爱表达内心感受的人,但书里告诉我成为优雅的女性应该要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实在憋得慌,就不愿继续学习了,于是这段“模仿秀”终止。
上大学后,立志成为有修养有涵养的女性,期间看了很多跟修身处世有关的书,《论语》、《围炉夜话》、《菜根谭》等等,它们都是传世经典,可是读完后感觉差了点什么,总不对劲,当时理解整个理论体系象是个模型,把人往模型里面套,腿长切腿,手短拉手,不停把人和模型契合在一起,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
“那我们岂不是道德工厂流水线上的标准模型了吗?!”心里极为不悦。
并非在质疑传世经典,也许是当时的我年少轻狂,思维造诣也达不到去理解经典思想深层次含义的阶段。 这些传世经典的书籍并不能回答我头脑里充满哲学思辨的困惑——我是谁?
大三开始学习心理学,第一次接触到专业名词“同一性” ,无数次审视内心后发现:原来我想成为的那个人,不是我自己,而我是谁,我不知道。
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人活在别人的期待里的人,努力寻求着别人的认同和赞美,哪怕违背本心,也要达到别人的期待。一种人活在自己的期待里,内心有个完美自我,努力成为自己内心认可的那个人。第三种人,既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也活在自己的期待里,这种人是最可悲的。
小时候,妈妈希望我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女生,爸爸希望我听话成绩好,亲人老师同学朋友也有他们各自的期待,看过的文艺作品里有喜爱并期待成为的角色。来自外界的期待也影响了我对自己的期待。人是社会性的物种,相互联系和影响,一个完全脱离外人影响而生活的人,不是圣人就是疯子。
可那些别人期待的我、我期待的我,不是我!
而我是谁?我不知道。
生而为人,拥有比其他物种更高的智慧, “我是谁?”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去回答的问题,猪狗从来不会去思考这类哲学思辨的问题。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在认识自己的这条路上,人人造诣不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认知越来越清晰明朗,也学着去接纳这个不完美的自己,我想这世界上最难的修行之一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用心尽力去做最好的自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