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思考:
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先带孩子们解读一下单元目标,明确本单元要学习的语文要素: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分布在每一篇课文当中,我将每一篇文章的“导读提示”罗列出来,引导孩子们关注相同点和不同点,完了之后再出示“交流平台”的内容。目的有二:1、让孩子直观清晰地知道本单元中有这么几种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2、举一反三,教他们学习如何整体地学习一单元的内容,有个先系统再局部的思维。
语文课就是在进行思维训练,因为喜欢玩文字游戏,所以教学时一般都会让孩子们在一遍又一遍地品读课文中去挖掘、揣摩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理清他们之间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线索理清了,课文内容也就懂了,潜在的还有学习方法的渗透。
备课时把自己当成学成自行检测下阅读速度,不到一分钟。
再看一下课后习题,主要是两大部分:
1、《搭石》讲了哪些内容?2、概括文章围绕“搭石”讲了几件事,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乡亲们什么样的情感。
如果作为阅读理解题来看,第一,考查提取概括的能力;第二,考查品词析句的能力。方向有了,教学板块也就出来了,将课后习题作为教学环节串起整堂课,两课时的内容浓缩成一小时完成。
教学大致流程:
一、解读单元目标
简单粗暴的课件二、理解课文
1、自行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搭石?
交流讨论:汛期时,山洪暴发,人们来来去去需要挽裤脱鞋(麻烦、不方便);秋天变凉,人们就找来“平整方正”的石头,在小溪里摆成一排,这就是搭石。
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品析了“搭石”的由来,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汛期”的意思,抓了“平整方正”感受了家乡人们做事细心、靠谱的品质。(尊重个体独特感受,自由发挥品读,记录笔记)
2、品析“风景”
这一过渡流程,先引导孩子们找到第二段的过渡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承上启下,提问:什么是风景?风景在你眼中是什么?回答:是一幅幅画面。
OK。那就围绕着“画面”说说你从中看到了哪几个画面?(孩子们自由默读2-5自然段,边圈画关键词句)
在这个过程中,默读对于学习程度好的人来说,他们很快就能提取到关键信息,可是对于学习比较弱的孩子,他们就比较难提取了。怎么办?出声朗读,读的过程中就可以解决了。所以,由“教-扶-放”的步骤,先让他们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讲了什么画面?剩下的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1)品“上了年岁的人摆搭石”
孩子们读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回答大多拖泥带水。于是给出提示:什么人干什么?
(能提取出上了年岁的人,但是至于他们在干什么仍然无法精准表达)
于是,借用讲台的东西,随意摆放,再将其摆放整齐。孩子们很快提炼出了“摆”这个字。
接下来遵循答题三步骤(找关键句+圈关键词+悟情感)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乡亲们什么样的品质?
大部分都能抓到“无论怎样急着”、“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来头脑大风暴得出类似“不怕麻烦、做事细心、耐心负责”等这样的词语。监督及时记录笔记。
(2)品“一行人走搭石”
抓“协调有序”感受“总-分”结构的写法,感受乡亲们“团结”“配合度高”的品质。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这句话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了当时那种美好的氛围。(个人理解)
(3)品“两个人面对面过搭石”和“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
到这里,时间已经剩下10分钟了,就放手让他们自由发挥了。
孩子们抓了“总会”、“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关键词来体会这是一群有爱、礼让、友好、淳朴、善良的像亲人。
从“总要”、“理所当然”看出这些年轻人尊老的品格。
三、小结情感(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搭石》板书其实,读到这里,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是什么已经在刚刚品读2-4自然段的画面中品析完了。
剩下的就是根据板书小结一下:
1、文章结构很清晰——总分总。
2、搭石联结的除了表面的小溪两岸的路,更重要的是乡亲们内心那种淳朴善良的品格。(由表及里的思考,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一种高阶思维的训练,也是高年级要训练的点,需要在课堂中不断反复地训练。)
这堂课要记录要深入解读的还有很多,但时间有限,只能先简短记录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