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赏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李白写的一首记游诗、游仙诗。写其梦中游览天姥山,可开头第一段却从现实中的天姥山写起,这有何用意呢?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写现实的天姥,却先写了“海客谈灜洲”由此引出了“越人语天姥”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起着衬托作用。航海的人常常谈论瀛洲,烟波微茫实在难以找到。浙江一带的人常常说到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也许能够看见。瀛洲是传说中的仙山,谁也没有看到过它,它是渺茫的。用来衬托天姥山加上神奇的色彩,好像天姥山也是仙山。表明天姥像瀛洲一样,瀛洲是缥缈神奇,可闻不可到的,这样一类比,就给天姥山涂山了神奇的色彩。
说到天姥,诗人说它“云霞明灭或可睹”,就是说,云霞或明或暗也许可以看到,以此表现天姥山高插云霞当中,山势很雄伟险峻;“或可睹”,一个“或”字表现出天姥山时隐时现,缥缈神奇的特点。
接下来四句着力表现天姥山的雄峻。前两句直接天姥山之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连天”写天姥山的高耸,“向天横”,写出天姥山不仅高耸而且广大。“拔五岳”超过五岳,“掩赤城”,掩盖了赤城,四个动词,赋予天姥以生命力,表现其高耸雄峻的气势。后两句间接描写天姥,用“倒”“倾”两个动词,描写高达一万八丈的天台对着天姥要向东南倾倒的形象,衬托天姥山的高大。诗人连用六个动词,和最高的天联系,和以高著称的“五岳”及“赤城”、“天台”相对比,夸张地写出了天姥山的雄峻。
诗篇的主体部分是写梦游天姥,第一段却写现实中的天姥,突出其神奇雄峻,体现着诗人对天姥的向往。正因为向往,所以想去天姥,才会梦游天姥,为写梦游天姥打下了基础,写出梦游天姥的缘由。
第二段写的是梦游的幻境。“我欲因之梦吴越”这一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现实天姥,启下写到梦游天姥的幻境。这一段可分四个层次来写。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第1层写梦到剡溪的情景。用“飞”修“度”表现诗人梦中渡过镜湖之快和急欲渡过镜湖游历天姥的心情;“送我”二字拟人的乡法写月,写出了月亮对自己非常亲切的感受当中,表达喜悦之情。来到剡溪之后,见到了谢灵运游历过的地方,溪水清澈,微波荡漾,猿猴的叫声很清脆。“渌水荡漾”描写出清澈溪水在月光照耀下泛起轻微波纹的美好情景。“清猿啼”是用清脆的叫声反衬环境的幽静。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第二层写梦中登山的情景。前两句写登山的情形,:诗人脚上穿着得力的登山木屐,对像“青云梯”一样高耸云天的天姥山路,是“身登”而不是“攀援”,表现出他登山的轻快和心情的喜悦。后两句写登山途中的见闻:泰山顶上才能观日出,天姥半山腰就能见海日,而且听到的只是神话传说中提到过,谁都没有听到过的天鸡的叫声,真奇景,闻异声。这都进一步表现了天姥的神奇雄峻,体现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浓厚的游兴,他当然要一口气登到山顶。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第三层写梦游山顶的情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写白天游天姥的情景:山顶千岩错列,山路蜿蜒曲折,到处是奇花异石,景色十分美好,诗人迷恋着美好景色,直到天都快黑了,一个“忽”字,既有时间的推移过程,又表现出诗人被山顶的奇花异石吸引,迷恋山色、观赏不够,留恋忘返的心情。山顶的景象真是景象万千,美不胜收。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一层写天姥山顶夜晚的景象。熊在咆哮,龙在长吟,使深林害怕,层巅震惊,写出山顶夜晚气势磅礴、惊心动魄。浓云密布,快要下雨,水面平静,泛起烟雾。进一步写出惊心动魄之景象。这与白天山顶的景象构成巨大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接着作者又用四个短句,描写电光从云的缝隙决裂而出,山峦倒塌,洞口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前两句承接上文的“云青青兮欲雨”的发展,进一步写出惊心动魄的情景,后两句启下文,写出仙府石门中的壮观情景。这四句诗人运用短句造成一种电击雷轰的紧张场面,与下文中的石府内的五彩缤纷的壮丽景象形成对比。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写仙府中天空广阔深远、清激明净;日月双悬,日光月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神仙宫殿;仙府内外的景象构成了巨大的变化、鲜明的对比。仙府中的景象特点是壮丽辉煌。神仙们就在壮丽辉煌的环境中出场了。云神们穿着用彩虹做的衣服,驾着风接天连地飘然而下,老虎弹奏着琵琶,鸾鸟驾着车,很多仙人出现在仙府中。
神仙出场的情景很不一般,他们穿着飘逸艳美的衣服,有五彩霓虹做的,他们乘着特殊的交通工具,有的驾着清风作马,有的坐着高贵的美丽的鸾鸟拉的车,他们到来时还有奇特的乐队伴奏,老虎弹瑟。神仙们就是这样穿着飘逸艳美的霓虹彩衣,驾着清风,坐着鸾车,在老虎的鼓瑟音乐声中,纷纷来到仙府,真是神妙奇特。在这里,诗人以惊人的想象力,驰骋无羁的笔锋,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神仙出场图,把读者带到了那让人目眩的神仙世界,梦游幻境也就达到了高潮。
神仙齐集仙府是做什么呢?好像是欢迎谪仙人李白吧!李白进仙府了吗?第四层写的是醒来后的情景。诗人魂魄受惊震动,恍惚地站起来长声叹息,眼前只剩下醒来后的枕头和席子,失去了方才梦中的五彩缤纷的壮丽景象。醒来后冷冷清清的情景与上层中的辉煌壮丽的情景构成了对比。
诗人在描写梦游幻境达到高潮的时候,陡然收笔,回到了现实。如果不及时醒来,而在梦中进入仙府,神仙们再谒诚欢迎,盛情款待,那可真要逃避现实了。这样陡然收笔,及时醒来,现实情景与梦中情景就构成了鲜明对比,体现着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第2段描写梦游天姥的情景,是诗篇的主体部分。先写梦到剡溪,欣喜兴浓;再写登山途中,见奇闻异。然后着意描绘山顶情景:白天,景象万千;夜晚惊心动魄;府外,电击雷鸣;府中,壮丽奇特。这样把梦境步步推向高潮,猛然结住,回到现实,写得奇峰迭现,跌宕千丈,出人意外,引人入胜。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三段是在上文描写的基础止进一步抒情表态。诗人在感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流露出诗人虚无感伤、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表现诗人的惜别感情和求仙访道、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不和权贵同流合污,反抗黑暗现实的精神。
这一段可分三层,前两层推导、归结出第三层,第三层又是产生前两层的思想感想的一种基础。蔑视权贵,才把官场富贵看得像过眼成虚的东流水一样,不满现实,才要去“访名山”,所以前两层流露出虚无感伤、人生如梦、求仙访道、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同时,也包含有积极的反抗精神。最后两句则是这一段,乃至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焦点,突出地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决不同流合污、不满黑暗现实0的反抗精神。
李白的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诗中的想象和夸张是互相包含,各有侧重而已。描写现实中的天姥固然有高度的夸张,其中也融合着丰富的想象。描写梦游幻境的艺术构思就是想象,描写梦游天姥的各种景象,特别是描写神仙齐集的仙府的情景,诗人的想象力更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在笔端描写出变幻万千的景象,展现出炫人眼目的境界,不时也在想象力的无羁驰骋当中,体现着高度的夸张吗?想象和夸张是李白诗篇的特点,也是优秀浪漫主义诗篇的特点,着重运用想象力描写梦游环境,体现着李白创作这首诗篇的奇特艺术构思。他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艺术构思呢?
李白这首诗的奇特艺术构思,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它被权贵排挤的处境决定的。运用想象力描写梦境,是抒情表态,表达诗篇主题服务的。不满黑暗现实,才要在梦游当中求得暂时的解脱,实际上,又没有得到解脱。梦游环境的奇丽景象和黑暗现实构成鲜明对比,两者猛烈撞击迸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坚定有力的呐喊,突出了诗篇的主题。
可以说这种奇特的艺术构思,就体现着诗人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政治态度。这也是内容形式完美统一的一个范例。今天,运用梦中幻景来批判社会现实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当然可以运用一定的想象力描写幻境,来展望、歌颂祖国的美好未来,醒来后自然不会是冷冷清清,而必然从积极的梦境当中获得力量,奋发向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