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历史上的家族都有自己的使命,北宋杨家将3代人的使命是问“怼中国大妈”。男人怼不过就换女人上,婆婆不行,媳妇儿上,再换孙媳妇儿上,子子孙孙无穷尽,终于拿到了“怼中国大妈”终身成就奖。而让她们前赴后继,矢志不渝,战斗不息的这个“中国大妈”,就是辽国萧太后,让宋太宗闻风丧胆的萧太后,让大辽进入鼎盛时期的萧太后,萧绰,萧燕燕。
彪悍的中国大妈从来就不是在她成为大妈那一刻才彪悍的,从年轻时候,她就所向披靡,一路开挂。
那时候的萧太后,还叫萧燕燕,正处在女高中生的年纪。几乎所有的少女在十五六岁时都做过公主梦:一个白马王子从天而降,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区别是,别的少女就是做个梦,而萧燕燕是梦想成真,王子和王妃的位置“啷当”就从天上掉下来了,不偏不倚砸到她的身上。而且,命运很强势,“选好了,就你了,不当不行,必须是你。”
这一切都归功于萧燕燕的父亲萧思温。萧思温作为大辽集团的高层,带兵打仗不大行,但是有个优点,眼神好,尤其是在选择人才方面,目光如炬。他知道自己打仗不行,就在皇帝身边谋求了一个位置,很快他就发现,呆在一把手身边比在前线送死优势多的不是一点儿半点儿。比如说,当他发现酒鬼皇帝耶律璟对酒精的兴趣远大于治国、打仗和女人的时候,他果断选择了“良禽择木而栖”,顺应宫廷政变的趋势,利用自己的有利位置,辅助皇帝的堂哥的二儿子耶律贤当上了皇帝。
辽景宗耶律贤上位后兑现奖励,给萧思温升官发财,并且将萧思温的小女儿萧燕燕选为后妃,很快又因为在朝政上倚仗老丈人萧思温和喜爱新婚妻子,把萧燕燕封为皇后。有些女人终其一生宫斗坐不上的皇后宝座,萧燕燕只用了2个月。
然而,童话里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现实中是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公主从此成了王子的保姆。
萧燕燕当上皇后没几天,树大招风的萧国丈就被人刺杀,萧燕燕此生最依赖的人和靠山轰然倒塌。17岁的萧燕燕,在现在女高中生准备高考的年纪,不得不走到政治前台,辅助丈夫料理国政,来换得家族更大的政治资本。
但凡女人能干政,都是老公特别疼。
萧燕燕的老公辽景宗就特别疼,他患有风疾,头疼起来不要命。咳,还不明白风疾是什么病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唐朝武则天的老公唐高宗李治,他也是得的风疾。。。。。。
勤奋好学+天资聪颖+良师辅导+有大BOSS撑腰,萧燕燕很快就熟悉了政务的处理,如果一个人以 对待高考的态度对待任何事情,我估计结局都能不错。萧燕燕在辅助辽景宗时,发现她杀伐决断的性格非常适合马上民族辽国的治理。简单说起来就是她对自己狠,对别人也狠,比如对待北宋。
他们的邻居就是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北宋,那时候的CEO还是“宋朝合伙人”之一的宋太宗赵光义。他正沉浸在扩张版图的意气风发之中,在吞并了夹在辽国和大宋之间的北汉后,准备顺手收拾一下辽国,“教育教育小弟”。
结果,萧燕燕正确地教育了一下宋太宗,什么叫上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一开始,虽然宋兵连续作战,打疲劳战术,依然在辽国的土地上势如破竹,宋太宗简直是飘飘然,却全然不知自己长途奔袭,孤军深入,已正中了萧燕燕“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计谋。
结果剧情斗转直下,在萧燕燕精心准备的高粱河会战中,宋军三面受敌。原本疲惫、厌战的将士在顺境里还勉强能强撑,在高压的逆境战场上就情绪崩溃了,并且这种负能量在全军迅速传染,导致全军叛变和战败。
宋太宗本人也挂了彩,腿部被不知道哪个不长眼的流箭所伤。其实是当时天上的箭实在太多了,宋太宗都不知道躲哪一个好吗?宋太宗忍痛把宝马车扔了,坐着驴车捡回一条命,然而鉴于当时的医疗条件,这2处入骨箭伤,竟成了宋太宗日后病死的主因。从此,大宋对辽国收敛多了。
人家萧燕燕一边治理国事,一边打仗,一边还没耽误生儿子,对自己的自律和时间管理也是要求很高的。看妻子这么能干,辽景宗也乐得当甩手掌柜的,在辽景宗的默许下,辽国的一切日常政务都由萧绰独立裁决。若有什么重要的军国大事,她便召集蕃汉大臣共商,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再做出决定,这一点为辽国后来的权力顺利交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再讲。
萧燕燕做的决定,她老公辽景宗最多只是听听通报,咳,是通报,不是汇报。听了通报,一般也就表示个“知道”了,不会做任何干预。后来辽景宗连通报都懒的听了,直接告诉下面人,以后皇后说的和我说的一样,都是“着为定式”,简单翻译就是她说了就算。这样,辽景宗就将妻子的地位升到与自己等同的程度,然而就基本上甩手不管了。萧燕燕一边照顾着自己的丈夫,一边料理着丈夫的国家,一边教育着自己的儿子。
尽管辽景宗后半生都在养生,但是他还是在35岁的“高龄”就去世了,留下了12岁的儿子和29岁的妻子。萧皇后成了萧太后,她这一生最信赖和依靠的第2个男人没陪她跑完半程就倒下了。如果让北宋的算命先生给萧燕燕看看,肯定说她这辈子“靠山山倒,靠水水干,靠人人跑”。好在人家萧燕燕这辈子也没有完全仰仗在谁身上,自己的命运还在自己手里攥着。虽然是“母寡子弱”,倒也不耽误权力的和平过渡。
前面说过,本来国家大事就在萧太后手里定夺,开会也是萧太后主持,“人权和财权”一直都在她手里握着,而且萧家还有一个祖传的优点,看人神准,前面在讲萧父的时候说过。萧太后在属下里面选了2个最得力的干将韩德让和耶律斜轸加以重用和提拔。
韩德让的考察报告里写着至少以下2个过硬的经历,一是在“高粱河之役”中,就是让宋太宗受了2处箭伤、吓破胆的那场战役中,韩德让坚守南京(今北京)十五个昼夜,守城有功;二是,在辽景宗去世后,韩德让建议萧太后下诏让各诸侯王回到自己的领地,相互之间不得互通消息和见面,使诸侯王失去兵权,解决了内部夺位的一大隐忧,拥立新帝登基有功。萧太后让他分管南枢密院,同时,兼任禁军总领,负责京师宿卫。
耶律斜轸也很优秀,比如说他娶了萧太后的侄女。萧太后封他为北院枢密使,管理内政事务尤其是严管贵族。
至于老臣耶律休哥嘛,安排在南京(今北京)留守,总管南面军事,加强边防。
在韩德让的全力支持和大力拥护下,以萧燕燕为首的领导核心很快稳住了局势,渡过了危机,完成了权力的平稳交接,大辽内外和睦,兵强马壮。
不过在擅长写宋小说儿女情长的大宋,这段故事被文人墨客一加工就变味了。他们不会说萧太后手撕鬼子,但是觉得一个年轻的寡妇,偏偏倚重、宠信一个年龄相当的汉族臣子,里面的故事相当多啊,进而杜撰“辽国皇帝年纪小,他妈一边把持朝政,一边给他找了个后爹韩德让,两人之间不清不白,一定会招来国人的痛恨,辽国必定因此内乱,上下离心。没有人会听一个妇德败坏的女人的指挥,我们应该乘此良机对辽用兵,谋取幽燕。”
然而,这话宋太宗居然信了,决定对人家孤儿寡母趁火打劫,调用了几十万大军,分东、西、中三路大军进行北伐。
面对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宋太宗,萧太后还是那套老办法“诱敌深入,聚而歼之”,这招吃得宋太宗死死的,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管事儿。
战争基本上是按照上次的程序又走了一遍,一开始北宋赢得了些许小胜,很开心,接着就被披挂上阵、亲自督战的萧太后给杀的惨不忍睹。《杨家将》的第一代男主杨令公杨业是这场战役里唯一能在战场与萧太后相抗衡的人,萧太后由着他辉煌、大放异彩,然后杨业的突出战绩成功引起了同僚们的嫉妒,招致了杀身之祸。
这场大战成功地治疗了宋太宗的健忘症,而且给了他一个新的并发症“恐辽症”,从此北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再也不敢奢谈收复燕云十六州之事。
女人是不喜欢战争的,除非被惹急了。萧太后看到北宋被揍改了,也想给辽宋多年的地盘争夺战画个句号,但是她深知谈判是靠实力的,想要和平也得讲求策略。她深谙“进攻是最佳的防守”,所以,采取了以战止战,以攻求和的策略。
萧太后亲自披挂上阵,领着儿子辽圣宗,带着传说中的情夫韩德让,率20万辽国精锐部队,深入到邻居北宋2000多公里的腹地,来了场严肃又亲切地“串门”。辽军势如破竹,两个月的功夫,就一直攻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距北宋都城开封仅一河之隔。北宋激烈反抗,宋真宗在丞相寇准的坚持下御驾亲征,萧太后顺势而为,促成辽宋达成“澶渊之盟”,从此辽国每年躺着也能收到宋国三十万金帛的“租金”,而且那地本来就是宋国的,辽国属于“空手套白狼”。最重要的是,双方结束了多年不息的争战,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相对和平。
北宋对萧太后这个彪悍的马上“大妈”简直是恨之入骨,写一部《杨家将》60%都在记录萧太后的“凶残”和“狠毒”,却不知“各为其主”这句话,立场不同,自然观点不同,在辽国看来,这简直是体现了北宋的“恐辽症”深入骨髓以及他们的萧太后有多么的优秀。
对于萧燕燕来说,能经得住多大的诋毁,就能担得起多少的赞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