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小吴老师研讨,只调整了班主任的分享思维框架,从理念到目标,从策略到效果,采用“观点+案例”的方式开展。早上早早醒来,感觉那个分享缺了一点什么,又让她补充了评价和资源整合。别人做讲座,我还操着卖白粉的心,真是服了自己。
倾听讲座,如果没有身体行为的参与,大脑很容易走神。于是一边听小吴老师的分享,一边记录,一边思考。把自己的思考记录变成红色。有对讲座内容的补充思考,也有相关话题的延伸思考。颜色的区分可以让我回看笔记时,马上就知道那些是自己的思考。
28年的班主任生涯,关于班主任工作,我有太多想说的。曾经参与过《好班是这样炼成的》的编撰工作,撰写的其中一章内容就是专门写班级生活。但是,这是小吴老师的分享,我的指导得警惕让她说我的东西,而失去了她的思考,所以昨天晚上的研讨,我更多是根据她分享目标以及她原来准备的分享内容来进行整合,为她量身定做了一个框架。。
吴老师的悟性很高,今天的分享,昨天晚上研讨的精髓她都理解到,且转化成了她的表达。本来鼓励她做几次现场互动,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稳妥的“我讲你听”的方式。会场是椭圆形的会议桌外面搭了两层椅子,把分享者限制在最前面坐着讲,不像我昨天分享的会议室,很容易走进参与分享的队伍里进行互动。
分享全程,我也在关注现场老师的表现。部分老师应该听进去了,时而在思考,时而在做笔记。结束时校长和德育主任还专门找小吴老师交流,说明小吴老师分享的东西的确是干货,有可借鉴之处。有几位老师在悄悄地改卷子,有几位老师在悄悄写教案,另外还有几位老师在看手机。这样“你讲我听”的分享方式,的确容易让听者疲劳。主题分享的效果对主讲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内容要有干货,形式上也要多变,能够随着现场调解听着的注意力,并随时请所有人参与到观念的建构,做法的分享里。在分享的最后,可以留一个互动的时间,请现场的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现场研讨,进一步压实学习的效果。
两地的帮扶,安排的形式是同课异构和主题分享。同课异构,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研讨形式,可是如果只有同课,没有研讨,就无法真正体现“异构”的价值,听课的老师也是听完就“了”,单纯听课是无法形成可迁移的教学素养。讲座也是如此,如果无法把听者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谈不上效果。或者因为时间的安排,老师不能全程参与,比如我昨天下午进两个小时的分享,中途走一波,来一波,对我是很大的挑战,效果肯定打折扣。被帮扶的学校也有他们的苦衷。他们的老师的确需要帮扶,可是周周都有一次同课异构,周周都有一次主题分享,他们肯定 不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参与的老师也无法安心地进行听课或者听分享。
送教送培,怎样做才能将效益最大化呢?首先是活动顶层设计,送教方不仅要考虑送教内容,还有考虑开展的形式、频率,应该是在不打扰对方正常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确保活动能够落实,而不是走形式。其次是被帮扶的学校,既要做好时间的协调,更要做好老师的沟通,挑选那些想学愿学的老师持续学习,保证他们学习的时间,真实地参与学习,让学习真的能在老师身上看见变化,由此吸引并带动那些原来没有主动参与进来的老师。最后,可以和部分送教老师保持持续联系,甚至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分阶段带一带那些有成长愿望的年轻老师,助力当地年轻老师的优秀个体的成长,再用这些优秀者去引领其他人。
这一次的送教送培,我们三位送教当事人是收获满满。感谢雅江教体局的领导们的精心安排,也感谢有缘相遇的两位杭州支教校长做向导,更感谢两个学校在忙碌之中能够把活动组织得有条不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