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曾说:“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由此,就不难发现当下社会人们物化的原因所在,而究其根源,在于教育,尤其以语文之人文熏陶和性情陶冶的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无用之功为最。
作为当下一名的语文教育者,笔者对当下的语文教育之弊病痛心疾首,原因不一而论,既有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日逼狭窄的语文教育教学空间中,语文教育教学已被所谓的应考知识日益抽空为形销骨立的“空心”境界,进入一种本末倒置的“无语文味”的机械化教学与学习的学科困境。致使当下学生对语文教学和学习索然无味,伴之而起的是越来越程序化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不是一切为了学生,而是一切为了应试,置学科规律与学生的身心成长于不顾;又有双目呆滞、心中无神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寡然无味的一切以应试为本的语文学习状态;更有当下社会大众追求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庸俗世态有关,对此,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此,笔者只能奉上王尔德的名言:“即使我们生活在阴沟,但我们依然要仰望星空。”
一
对于应试体质下的语文教育教学,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秉持如此心态: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化被动消极为主动积极。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笔者始终本着一条信念: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面对的不是人的当下,更是人的未来,因为我们做的始终是春耕播种的活儿,无论以后他们能否长成参天大树或是健康小草,至少是心灵的健全与精神健壮和我们当下播下的“种子”是有一定关系的。教育从表面看是阶段性的,但从一个人成长与发展来看,它却是一个线性而漫长的过程,即我们常说的“功在当下,利在千秋”是也。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说到底,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人文学科,就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确实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毫无例外都应该是阅读与写作,因此,在笔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贯彻这一主线。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主要方法,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未来发展能力的关键,还是给人的一生奠定精神亮色之星星之火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对“立人”而言,不可或缺。对于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获取而言,特级教师于漪在《语文的尊严》中也曾说过:“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因此,笔者经常提倡学好语文,以喜欢阅读,多读好书为宗旨,不读书的人,要学好语文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就人的学习能力而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会没有大学习观念的形成,不仅对目前学习能力的影响立刻就会呈现出来,还会对人的未来的长足的发展产生难以弥补的后果。关于这一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就此一点,在中学语文阶段已经可以捉襟见肘了。
笔者更关注的是,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的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对一个人在心灵和精神方面打下的底子,的确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就这一方面,北大教授陈平原同样说过:“关于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我说过两句话:一是请读无用之书,二是中文系为你的一生打底子。”关于这一点,绝不是小题大做,鲁迅曾说过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中国的脊梁”应该毫无例外都是接受了中外文化精粹的洗礼的知识分子,都是精神世界极其明亮的人,是一个个“大写的人”,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傲立人间”。正如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如今有人说读书无用,但从这些人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无用之大用”。
然而,由于当下语文教学的学科边缘化,语文教学的机械与程序化,说具体点,即作为人文教育与播种机的语文教学的去精神化,是语文在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播种的人文之火种顿然淬灭,剩下的只有干瘪死气的空壳,今天的语文课堂很少也很难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惊的豁然开朗,看到的更多是索然寡味地“在沉默中灭亡”。因此,不管在学生眼神中看到的还是嘴上吐露的无不是对语文的不屑,由此,看到的是人们一个个精神“软骨病”的呈现,心灵“荒原化”的迅速蔓延,社会上人们的物化,以至俗不可耐就不难想象。
因此,重视语文教育教学的革新,以阅读为出发点,给当下学生注入人文因子和精神底色,真正用语文之美和文学之力来感召心灵,让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之精神伟力来唤醒学生的真善美,这毫无意义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唯有如此,才能为未来社会和健康公民注入新鲜活力。
二
很难相信,在一次关于“防溺水教育”的主题班会上,当我读了几则溺水儿童身亡的新闻报道后,迎来的是下面部分学生的一阵哄笑,当时我一阵凄然,对于一个个美好弱小生命的不幸逝去,学生竟然是如此这般漠然,甚至还落井下石般的幸灾乐祸?
或许,对当下社会,这无异于“窥一斑而见全豹”,但由此,使我想到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由来已久的诟病。轻视文科尤其是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的一以贯之,人性美好善良的传承已经日渐流失。因此,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这是靠心灵对心灵的呼唤,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绝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那靠什么呢?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尤其是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的精英式阅读,关于语文,关于后进生,关于语文之于人生精神的铸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不厌其烦地强调:“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的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厚,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学生学习越是感到困难,在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要靠补课,而要靠阅、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业。”事实上,当下学生的包括学习品质在内的很多人生品质的缺乏,除缺少劳动体验之外,重要的即缺少阅读中的体验与陶冶,这就是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给人的感化与提升,给人在漫长的人生成长源源不断补充的“精神钙片”。然而,当下的社会和人们已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笔者前文提到的学生对于生命的冷漠与忽视,和学生在从小缺乏阅读尤其是良好人文关怀精神感化不无关系,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成长是一个漫长和细化的过程,虽然并不是显性的,但是日积月累润物无声,假以时日终将“立人”。正如语文素养的形成,也非短期见效,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定见其效。笔者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一以贯之的自由阅读教学,初见端倪,对于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培养,毋庸置疑。一个学生在周记中写《读《你来看此花时》有感》中写到:“当现代科技中,手机好似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少了它可能少了许多滋味。是啊,当我们在一些优美风景前,面对它(优美风景)的是你的心还是你的手机(摄像机)呢?龙应台的《目送》中有篇《你来看此花时》里,便讽刺了当今社会的人,他们不用心去感受,而是用那部冰冷的机器去看。风景再美,却只是淡淡地入眼,用机器望去罢了!……机器是朦胧的,人心是清晰的。‘这世间的风景于我的心于此‘明白’,何尝在我的‘心外’?相机,原来不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的心的注解,眼的旁白’罢了。”这就是思想的碰触产生的火花,更是精神的尽情绽放。还有一位同学在观察社会现象写下日记《共享单车》:“提到共享单车,想必大家早有耳闻,中国的新四大分明,既是一种自豪,也是方便大家出行的工具,它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太多的方便……但是,万物都是双刃剑,有利必有弊,共享单车也不必例外。马路上占道的共享单车,锁被强行砸开的共享单车,甚至挂在树上的共享单车,被上私锁的共享单车……这一切反映了什么?现在人的素质的缩影,人性的贪婪,……共享单车,一个值得王某深思的问题!”独立之精神的释放,思想是人之为人,人之高贵尊严的体现,难道不是帕斯卡的“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的见证吗?由此可见,一个真正有思想的“大写的人”就凛然“立”起来了。
三
“当人类进入一个高技术的、机械化的、程序化的社会时,其生活的顿悟、美感、灵性、想象力、人文精神往往会被忽略。”于漪老师于是说,在当下物质与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在人们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下,对于一切在时间上都等不及,而语文“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陈平原语)因此和当下人的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从而被世人看成“无用”之语文阅读教学,无异于遭受严重破坏,就不难想象了。以至有了当下社会世态俗情也就顺理成章。
然而人的立足社会和生活,并不完全依赖于物质。精神乃人之立世之本。苏格拉底在几千年前就警示过人们:“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事实上,当下生活物质的富有已经是空前的,但是精神世界的贫乏也是显然的,原因不难发现,给予人生底色的人文精神的苍白,使人难以真正自立于社会,自立于芸芸众生的汪洋大海,苍茫的人世,也可以使贫弱的心灵难以承受。
“人生不如意事常之八九”,要真正立世,就得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就得有无坚不摧的精神底色!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语文的尊严,在于立人,以思想的精神之光,以文学的人文情怀,以语文的无用之大用,不仅足以使人支撑贫穷境况的饥寒交迫,也能抵御富有世态的精神缺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