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于孩子都是疼爱的,但是一旦牵扯到教育,特别是当娃开始上小学一年级,父母之间的矛盾急剧升级,最忌谁陪辅导作业这回事。
曾经网上流传一幅图:孩子爹付工资让我陪娃写作业,而且为了长期让我安心做这份任务,每天只要我生气了就赶紧发200红包。
网友们联系心理学的常识,形象地称呼他们叫“恐辅症”患者,言下之意,他/她对于辅导作业心怀惧意……
相信不少父母对于写不完作业的小娃娃,都忍不住多嘴几句,其实既打击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又把自己疲惫的情绪不恰当地释放出来。
这样长此以往啊,亲子关系失衡,家庭教育问题频发,对孩子、对父母都有不利影响。
无情的“恐辅症”患者熟悉知道了亲子教育的方法后,我回顾这三种常见的情形。
原来每一代人所接受的教育,或者说他/她幼年受到的文化和家庭赋予的能量是正能量/负能量,影响与决定了那位父母与别的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同。
这也是心理学熟悉的概念“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大概是你的谁呢?
大多数是父亲和母亲。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脱离原生家庭这个生态系统,就像是一个小系统,一直在运转,我们如果脱离了这个系统就不再拥有人类的特质“社会人”,对吗?
所以我们更要慎重地审视自己原生家庭的习惯,并且自我修炼,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每次和孩子生气时,注意别犯三种错误。
一、催促是魔鬼、慢下来是天使
难怪很多“慢小孩”的家中,妈妈总是抱怨说:催促是魔鬼、慢下来是天使。
我们做为成年人,已经学会合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空闲,学会了珍惜时间,学会安排日t程,但是……
我们不能强求孩子“快““准”、安排日程紧凑。
这些事孩子还没有完全搞懂,他/她怎么能在实践中做到呢?
父母也不能太着急,干着急有用吗?
虽然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被自己的父母强求快速规划、立刻成功,但是我们要克制自己的习惯,也不能强求下一代继续按照我们受教育的方式安排日程。
二、在公开场合生气
说的公开场合,我又想起一个“催促”的场景。
曾经遇到一位妈妈,在街旁说说着话,声音就大了起来:"我早让你快点快点!你不快,你看看你做成什么样!"
小男孩一脸茫然无所谓地站在路牙上,也不看他妈妈,也不看路人,不说话,呆若木鸡。
他妈妈更是气,开始一步上前,伸手就去揪他耳朵。孩子也不哭不闹,好像任随摆布。
我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没反应,问周围的父母,都有同样的疑惑——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固执?难道是他根本就没听我说话??
首先,这种情形是与第一种“催促”无异,但是有好像从“催促”总多了些什么。
后来我学到儿童心理学的“隐形攻击”(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
我明白了,原来孩子是被妈妈打击了自尊心,毕竟在那么多路人面前,他是丢脸了的,而且妈妈批评次数一多,他心理会自动屏蔽的,导致外显的面无表情、很麻木……
“隐形攻击”就是,亲子关系的两方总有实力强的(嘴快、刀子嘴的父母)、实力弱的(懦弱、胆怯、不敢回嘴的孩子)。这两方总有一个强压制另一弱的现象。
长久以后,孩子就会开始用沉默和慢来无言地“抵制”父母,故意让父母更生气。究其原因,那就是因为孩子弱,无法用直接还击的方式疏导坏心情,所以只能形成迂回的还击方式。
三、太过分清楚“好”与“坏”、“是”与“非”
很多父母在孩子年幼时,都会说:
“小红帮助奶奶买菜,干了好事!”
“你怎么能找你同桌借钱??你知道自己不能做这种错事吗?”
——是非之分;
“邻居家孩子都会打酱油了,真不错!”
“我们家孩子成绩都不上前10名,学习真不如你家孩子,差的很!”
——好坏之分;
是不是很眼熟?
因为我们不改变记忆,之前原生家庭中我们的母亲留下的话语,也许是总是夸赞“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自己的孩子,也许是当着过年时亲戚的面冲我们埋怨“多么不成器的子”……
这样的童年影像反复在我们眼前浮现,孩子变成了我们复制上一代教养方式或语言的“出气筒”,孩子将永远只是一个“替罪羊”,况且他们的心里承受能力低,也许一下过不来,就真的自杀了(像那位车里吵架跳桥自杀的17岁男孩)。
生命 我们当年的政治课学的内容都还给老师了吗?.jpg
我们有多渴望可以一朝一夕培养好一个“好小孩”;
就有多急功近利让“好小孩”立刻学会一切;
就会说出口“都是孩子的错,我们父母都急死了”;
越想改变一个“坏小孩”成“变形记”里的蜕变少年;
越想用那些揠苗助长的奇招数;
……
就越得不偿失!
其实,这只是你自己的生气、焦虑,你给孩子增加无形的心理压力,可能是为了自己口舌之爽,可能是为了疏导你的童年经历和原生家庭负能量影响……
请善待你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