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何永平野马
出发前想象的什么孤独寂寞、遇到坏人、交通事故等一件都没有发生,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高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民风朴实。唯一让我感到些许不适可能就是在小镇上很难找到小炒馆子,毕竟四川人还是喜欢吃点家常小炒加米饭,而甘肃这边更喜欢吃面食,所以街上大部分都是开的面馆。


早上8点起床洗漱后就听大街上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一问才知道今天四门镇赶集,对于我们纪实摄影人来说赶集是天大的好事,于是匆匆忙忙下楼背着机机去扫街。



四门镇基本上都是汉族服饰和大多数汉族地区没什么区别,当地老人也喜欢穿四个口袋在内的中山服款式的那种衣服,锄头用的约五公分宽的窄式锄头。




房子的款式大部分采用的是一边倒水的偏房,因为黄土高原的降水量较少,部分地区还是盐咸地,井水都不能食用连浇灌庄稼也不能用,所以雨水就显得弥足珍贵,而一边倒水的房屋就能将整个屋面的雨水收集起来作为生活用水。老房子的墙体大部分采用当地的黄土加工成土砖(未经过烧制)堆砌而成,里外表面再用加了麦杆节的浠泥粉刷而成,墙体厚度约50公分,所以室内冬暖夏凉。





上午10半已经将四门镇的新街老巷走了一个遍,将大街小巷个人认为的精彩瞬间抓拍了下来,肚子一阵咕咕响才想起还没吃早饭,于是找了好几家餐馆后还是进了一家面馆吃了一碗手擀面。




在高德上搜索四门镇还有一个景区叫云雾山,听说终年云雾缭绕如梦似幻、牛羊偏地、鸡鸭成群,导航距离30公里却要两小时,于是沿着陡峭的环山公路缓慢前行,不知道甘肃和四川的干部谁传染了谁的毛病,村级道路也是修的3.5米的水泥路,让我两米宽五米长的车在悬崖峭壁上会车会得心惊胆战。




驱车一个半小时后进入土公路,山上新修的土路上泥石流痕迹随处可见,步行探了一段路后还是放弃了上山顶的打算,虽然还差两三公里没到山顶,不过这里的风景确实漂亮,漫山遍野的绿草黄花相映成趣,云雾在草尖花瓣上凝聚成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群追逐嬉戏的羊羔不解风情的将一颗颗珍珠践踏得支离破碎。




据放羊小哥说,他以前也在广东江浙一带打工,最近几年才回来养了160头羊,白天将羊赶到有水草的山上,晚上赶回临时修建的羊圈里与羊同吃同住,每年除了饲料费大约能赚4万块钱。与山上放羊的小哥聊了一会儿天拍下了高山草原上的羊群后下山前往第一栈目的地陇西县,中午饭就在车上吃的面包、饼干加矿泉水充饥。



下午一点到达陇西县,首先参观了著名的陇西威远楼,不过来的不是时候,威远楼正在维修中,然后又去拍了著名的影视城“古莱坞”后就开车到当地农村去体验乡村美景。


出县城约五公里后就见一条自然形成的深坑河道宽约50米,深约5米,从河道的痕迹看不知是什么时期由洪水冲击而成, 如今河道已经干枯断流河道里还种着很多玉米,进入马家堡村后映入眼帘的是每家每户的泥土围墙,据当地68岁老人宋丙元介绍,由于黄土高原上的黄土粘性很强并且降雨量少,夯实的土坯围墙不做遮雨处理也能保证60年不垮,而土坯房的墙体大约能使用80至100年。68岁的宋丙元与妻子还种了30多亩地,主要种玉米、小麦、土豆、胡麻、扁豆等作物,由于黄土高原地广人稀人均耕地约5亩左右,离家最远的承包地约13公里,如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慌废了大量的土地,老人还捡了部分别人比较偏远的土地种玉米。


进村后就碰到宋丙元老人骑着电瓶三轮车从地里拉了一车扁豆回家,原来老不光会开三轮车,年轻时还给大队开拖拉机,开四轮货车,如今年龄大了驾驶证已被注销,但老人身体还很好还能开自家的柴油三轮车运送肥料和从地里运粮食回家。因为土地是盐咸地井水和河水都不能用来浇灌庄稼,所以每年的收成就只能靠天吃饭,今年的天气还算不错地里的玉米长势喜人。





拍摄了宋丙元老人后又去拍了隔壁人家晒麦子的场景,转眼间就到了下午6点多,告别老乡回到陇西县住店,为明天的出行作好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