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
忙忙碌碌的年三十和寂静无聊的大年初一就是我现在对春节的所有体会。
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是世界上最神圣的职业,单位从来没有假期,所以每一个春节都是过得紧张忙碌而无序。
以至于在之前,闺女小一点的时候,过年之于我们,就是贴大红、走亲戚。这几年,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我觉得应该让她体会到我们传统节日的氛围,而学校对各种节日传统也比较重视,要求用不同方式记录下来参加活动,这才让我慢慢重视起来。
于是,有了端午节第一次包粽子,中秋节第一次烤月饼,冬至第一次包饺子,过年第一次炸丸子、第一次学着蒸花式馒头、第一次让闺女参与大扫除。这样,无形中也增加了不少的劳动量。
昨天晚上忙活到十一点多,终于包好水饺,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安安稳稳看春晚。直到春晚结束,才洗漱休息,今天没什么事,可以好好放松一下。
睡到十点才起床,吃过早饭陪闺女玩了一会就开始准备午饭,午饭还没有准备好,老弟视频相约一起出去玩。稍一商量,去爬山。
路上听老弟也说每年初一无事干,几近无聊。今年村里连家堂都不请了,更是不热闹。
家堂都不请了吗?这可是村子里每年春节的大事件。家家户户过世的老人,头三年春节请在自己家里,三年以后就会被一起请到家堂里去了。年三十的晚上,家堂里掌着长明灯、供着村子里所有逝去的老人,每家每户去家堂送菜、上香。
而家堂屋里,也需要有人守一夜。
这送到家堂上供的菜是很有讲究的(改天单独记录一下),而且小孩子去家堂也得注意一言一行。
不止是家堂,大年夜说话做事也有好多注意事项。甚至每年一进入腊月就得注意,下半月尤其是小年以后,更讲究。严谨讲不吉利的话,特别是与“死”有关的。
年三十,太阳一落山,就不能再叫孩子的小名了,以免犯着某位老祖宗的忌讳。说话的时候不单是“死”字,什么“没”啦、“去”啦、“缺”啦、“完”啦……总之,各种不吉利的话,都不能说,只说好的,或者换一个词,实在不行就用手语、行动、眼神来传达语意。
大年夜守岁也是不能开电视、收音机之类的娱乐设备,以免恰巧听到不吉利的声音。
整个大年夜,以及初一,直到送走家堂里的老祖宗之前,每家每户的气氛都是庄严肃穆又神秘隆重。
自从结婚之后,我再也没有体会过那种庄重的过年氛围。
因为,传统上,闺女是不能回娘家过年的。原话是:出门的闺女不看娘家的灯火(也就是出嫁的闺女不能看见娘家过年晚上与十五晚上的灯火)。所以,婚后,我们只能在自己小家过年。
今天听说,过年不请家堂了,这样村子里传统的习俗就又少了一样。
很多人都说现如今找不到从前过节的气氛了,可不是嘛,现在物质发达了,但是传统的习俗越来越少了,而又没有找到替补的项目措施吧。
我们这一代,还可以试着回忆一下小时候过节时的乐趣,我们的孩子呢,以后他们对于过节的记忆是什么?
九洲芳文三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