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袁氏家乘》所记,袁氏先世从汝南陈州迁徙江南,散居吴越间。
南宋初年八代祖富一公开始,由语儿溪徙居陶庄净池(今嘉善县陶庄镇),袁家於是"世居净池"。陶庄古镇位於嘉善县西北部,净池是市中心的湖泊。袁家在陶庄的住地有两处,一是净池南的袁家汇,另是镇东的袁家埭。
袁了凡的高祖袁顺,字杞山,"世居陶庄",有土地40多顷,"元末家颇饶"。他"豪侠好义,尚气节人","勇於为善而奔义若赴"。因参于反对朱棣篡位,袁杞山命途多舛。
袁了凡的曾祖袁颢(1414-1494),字菊泉,是"下保东(陶庄)一册一甲里长。"宣德五年(1430年)嘉善设县,县治定址产生分歧。嘉善"父老咸委计於杞山,"杞山则由其儿子袁颢出面,说服大理寺卿胡槩,改变知府齐政原定西塘的方案。
袁颢在《袁氏家训》中,提倡救世助人、积善行善、谦虚修德等训诫。
袁了凡的祖父袁祥(1448-1504),字文瑞,号怡杏,景泰四年(1453)上门到魏塘镇殳家为婿,成年后与殳氏女儿完婚,生一女。后袁祥又娶配平湖巨室朱氏的女儿,"资送甚厚",善於料理,袁家遂大起。袁祥於是在魏塘镇亭桥建造了当时非常有名袁家庄园。
袁了凡的父亲袁仁(1479-1546),字良贵,号参坡,博极群书,号称文献世家,以贤能闻名地方。万历《嘉善县志》收录了袁仁的《家居八景赋》,对魏塘上的袁家庄园有详细记述。
袁了凡的父亲袁仁对儒学具有很高的造诣,据说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与大学者王阳明、王艮(心斋)、王畿等在学问上有交往,跟唐伯虎是知己。袁仁博学又善於教育,对袁了凡早年的影响极大。他教导的重心在修身:"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於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家庭的教育为袁了凡思想的形成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袁了凡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是其父袁仁,另是南京栖霞寺的云谷禅师。
袁了凡小时候不仅聪明,而且学习非常用功。袁了凡的老师、山阴人王畿赞扬道:"参坡袁公,名仁,字良贵,浙西嘉善人氏。……武塘袁生表从予游,最称颖悟,馀爱之"。
水是有源的,树是有跟的,了凡先生热衷于功名和生儿子是有原因的。综合上边了凡先生祖上的各种信息,让我们知道,袁家历来大富,有田有钱,还有文化素养,甚至跟王阳明、王艮、唐伯虎这些文学大家有很深交情,那么作为有才又有财的袁家来说,在那个“士农工商”为社会阶层排序的年代下,又身处当时文化主流的江南,袁家居然从来没有出现过举人、进士这些高级干部,那当然是很没面子的啦。所以当孔先生算定其当有功名、云谷禅师规劝其命自我立考进士时,袁了凡才会那么兴奋,那么认真执行,这与其家族渊源是分不开的。
另外通过袁家历史我们还了解,袁家有人“入赘”过,也就是做上门姑爷,这在那个封建思想超级严重的年代,无后是很悲哀的,所以我们也就理解了了凡先生必须生儿子的夙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