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交车让座的争论愈演愈烈。这不,正有一则消息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达州石桥八旬老人与女儿乘动车到省城看病,由于没能买到全程车票,只能选择借坐邻座却遭到座位主人女大学生的冷漠拒绝。一方面,老人女儿有自己的苦衷,他们认为女大学生尊老爱幼选择让座是应该的。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则认为按票入座是规距,坐自己的座位是她享有的权利。
依我看来,女大学生坚持自己的原则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我仍认为女大学生选择让座会更适合些。毕竟尊老爱幼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交车上为老弱妇孺让座是一种文明之行,一种心慈之举,一种道德之醒。
诸如让座风波还有着这样一些新闻:长途汽车上,由于每个乘客都有自己厚重的行李,没有人能够给老人让座,于是老人站到晕眩;公交车上许多年轻小伙无视老弱病残孕专座的字样,依然图方便占为己有;摇摇晃晃的公交车上,广播里不断循环的让座提醒照旧得不到关注,一边是年轻人坐在座位上聚精会神地玩手机,一边是拿着东西的孕妇无奈站着熬过一个又一个惊险的弯道……这样一个个与女大学生拒绝让座相似的鲜活例子,不禁有人要发问:为什么我们不肯让座了?是人性的冷漠,还是道德的缺失?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鳞次栉比,物欲横流,快节奏的生活让人迷失自我,不知所措;但我们也总是怀念从前的生活朴素简单,怡情悦性;远去了的不仅是曾经的日光和月色,还有心底最厚挚的道德之光——我们遗失的美好。
在这个浮躁不安的时代,令我们泪流不已的,不止小悦悦被两辆汽车碾过的伤痛,还有那7分钟内18位路人的视而不见;令我们愤慨不已的,不止孕妇被迫在路边产女的疼痛,还有那司机与乘客的鄙夷不屑;令我们唏嘘不已的,不止七旬老人卧倒在马路边的心寒,还有那行人过客的不知所措;令我们喟叹不已的,不止女生在如家和颐酒店遭袭的惊慌,还有那管理部门的冷漠无谓……马丁·路德金说: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心里学上也有着“责任分散效应”这一说法,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责任。所以它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我想,上述的社会现象以及女大学生拒绝让座的社会焦点种种都印证着这样一个悲凉的心理效应。我想,大抵是这样心理效应,让我们变成荒凉的景象,变成无所谓的模样,变成透明的高墙。
“一个人生理麻木不重要,重要的是良知麻木;一个人有了过错不重要,重要的是道德的沦落不觉醒。”我看见鲁迅先生曾在《示众》里沉痛地揭示和批判过国人的“看客心态”,即他们对一切发生的事情都麻木不仁,无论好事还是坏事,只要不冲击自己个人利益的,都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冷眼旁观;我看见龙应台女士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也曾列举了中国人的病态表象,深刻地揭露了中国人心灵深处的麻木和沉沦,一朝唤醒中国人在内心沉睡已久的正义、良知和勇敢以及遗失的道德。遗失的美好,怎么去寻找?
“我始终带着你爱的微笑,一路寻找我遗失的美好。”然而道德的觉醒很难吗?遗失的美好也飘散不再了吗?其实不,正如赵欧仁所说:“在公车上为孕妇、老人让座,甚至于对餐馆服务员一个友善的微笑,对快递人员一句感谢的话语,都能让他人和自己如沐春风,而这些,只需要举手之劳。其实,道德觉醒,就发始于这身边的点滴小事。”小偷偷窃,你大可不惹事非溜之大吉,但只有亲口喝止小偷你才觉得内心燃情,充满正义感;老人摔倒,你大可怕讹诈视而不见,但只有亲手扶起老人你才觉得内心坦荡,充满温暖;也正如女大学生让座,她大可享受权利坚守本分,但只有善意让座她才觉得付出和情义比追求权利珍贵地多。
王小波说:“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倘若道德沦陷,我们便仿佛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便仿佛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行动起来吧,至少这次不做看客,至少这次不再冷漠,去遵循自己内心最善良的本质吧,去做那颗会发光的星星吧!
遗失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