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乡土故事
高桥故地 | 三童依稀在,岙里觅昔贤

高桥故地 | 三童依稀在,岙里觅昔贤

作者: cf8485dca913 | 来源:发表于2017-09-08 17:27 被阅读45次

  高桥故地 | 三童依稀在,岙里觅昔贤

立秋虽过,暑气未减,而天则是格外的蓝。在跳跃的阳光中,我们去探访黄岩高桥街道的三童岙。

走进三童岙,远远就能看到一座苍翠明媚的山。山巅有三块高达十多丈的岩石,犹如人形。传说中,过去曾有三名童子在此山修行。人们见其形踪后好奇地跟随之,发现这三名童子原来是三块岩石,故而将此山称为“三童山”。而在南宋《嘉定赤城志》中也有“三童子出没其侧,迹之皆化为石”的记载。

来到三童山脚下,沿着一条倾斜向上的道路行走不一会,就到了有名的三童寺。三童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元兴二年(公元403年)。据史书记载,三童寺曾在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为香积寺。明万历年间,寺院荒圮后又获重建,后又重新改名为三童寺。当地乡民称,三童寺最兴旺时,前来听经的人多达2000多人。而根据《日本比丘圆珍入唐求法目录》所记载,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日僧圆珍入唐求法时携回经典的目录,就有一卷来自于黄岩三童寺庙。

站在三童寺的广场往四周看,只见四面葱茏、群峰环峙。与我们同行的当地退休教师林仁荣,是我们这次三童岙之行的向导兼解说。他告诉我们,山下的这片区域,统称为三童岙。三童岙由四个村组成,分别是三童岙口村、岙里村、下坦村、凉棚村。

其中的三童岙里村,有一座三童岙的乡主庙,据传也是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现已是高桥街道的乡主庙。这里年年都会举办法会,为一方乡民祈福消灾。林仁荣告诉我们,这里的乡主庙,也与三童山的传说有关。

“很早很早的时候,三仙童子中的第三个兄弟突然显灵,让村民们给他建一所庙宇,他将保护三童岙四方平安。后来,村民们就在三童岙里村这里建了一所乡主庙,而三仙童子,也就成了这里的乡主。”

三童岙的下坦村,有一处南宋少卿谢伋的故居。

谢伋是曾任台州知府的南宋史部尚书谢克家的长子,于绍兴年间任太常少卿。他同时也是一名文学家,兼通医理。南宋绍兴八年,谢伋辞官回乡,后归隐于三童岙下坦村的凤凰山下,开园种药,过着儒释道兼修的隐士生活。明《万历黄岩县志》记,谢伋“绍兴初,侍父居灵石,后寓三童,号药寮居士。”

绍兴21年,理学家朱熹曾到黄岩三童岙拜访谢伋,并留下《题谢少卿药园》诗曰:谢公种药地,窈窕青山阿。青山固不群,花药亦婆娑。一掇召冲气,三掇散沉疴。先生澹无事,端居味天和。老木百年姿,对立方嵯峨。持此供日夕,不乐复如何!

谢伋殁后,其后人及族人亦有不少留在了三童岙,尤其是他的孙子谢希孟,年轻时即文采斐然,晚年后亦辞官归里,整理祖父谢伋《药寮丛稿》达20卷。

林仁荣带着我们找到了谢伋的故居所在。昔日朱熹诗中的青山仍在,花药却早已湮没在杂草丛生的密林间。林仁荣指给我们看谢伋曾用过的一方水塘和一口古井(池里井)。他说,原先这里有两方水塘,一方用来饮用,一方用来浣洗或灌溉药园。而这口古井,就位于两方水塘之间。他听人说,这口井水质清澈,长年不竭。干旱时节,水塘枯涸,而井水依然取之不尽,这也正是当年谢伋在此选址建房的原因。

再往里走,可见一处田间斜嵌着一块巨石,上面隐有刻痕。林仁荣用手指沿着刻痕书写,原来是“天然”二字,据说是朱熹当年拜访谢伋时所写,又疑是后人所为。村民们一度见字上有红漆描绘,如今红漆已被雨水冲刷殆尽,只留给我们隐约的字迹以及对古人的遐想。

此外,下坦村还有着战国晚期至汉代的印纹陶窑址和原始青瓷窑址,出土过原始青瓷耳杯、战国螺旋纹原始青瓷碗等文物。如今,在黄岩博物馆所展出的石斧、石犁头均出土于下坦印纹陶窑址。而不久前,黄岩的一名收藏家也在附近发现了一块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的古砖。

回程中,林仁荣说起了自己的故事:他是三童岙里村人,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年轻时因病成了跛脚,但是为了这一家人的吃喝,每天还得跛着脚上山砍柴。父母都不识字,但是他们都认为,三童岙的风水是出人才的风水。因此家里再穷,也要把他培养成读书人。

就这样,在父母的省吃俭用之下,也是在左邻右舍的资助下,林仁荣成了当时整个三童岙仅有的几个上过初中的人之一。也是因为如此,后来乡里选拔民办教师的时候,林仁荣就被选上了,此后再以优秀的教学成绩转正,继而担任了学校的副校长,一直干到退休。

林仁荣说,自己能有今天,离不开乡里乡亲的信任和帮助,所以他不但自己要知恩图报,热心助人,也教育子孙后代要做一个好人。他说,他这一辈子,认定的就是两件事,一是人必须要读书,二是做人一定要心善。而这两件事,归根到底,就是三童岙的儒释道文化最朴素的体现。

碧涧长流,世事悠悠,窑址不语,时光寂寞。远处高山上的三位童子,以及山脚下的三童寺,一直在默默注视、庇护着这一方土地的安宁与福祉。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几代文豪虽已长眠,他们所崇尚、弘扬的儒家之风,却依然遗存在三童岙的晓露晚风中,影响着过去、今天,以及明天的三童岙人。

相关文章

  • 高桥故地 | 三童依稀在,岙里觅昔贤

    高桥故地 | 三童依稀在,岙里觅昔贤 立秋虽过,暑气未减,而天则是格外的蓝。在跳跃的阳光中,我们去探访黄岩高桥街...

  • 【七绝】欲觅桃源到岙垟

    【七绝】欲觅桃源到岙垟 文/林海稻穗沉沉暗送香,人间秋色在何方?涧溪碧水东流去,欲觅桃源到岙垟。 平水韵七阳 岙垟...

  • 《汉宫春-母校城东》

    母校城东,昔文昌书院,傍水扶夷。垂髫启蒙就读,幸遇恩师。光阴荏苒,忆何年、故地依稀。镇宅兽、雌雄牡牝,雕梁画栋云游...

  • 人间四月觅知音

    人间四月觅知音 昔读白居易《琵琶行》,依稀记得诗云"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浔阳江...

  • 【采桑子】岙山岭上黄昏景

    【采桑子】岙山岭上黄昏景 文/林海 岙山岭上黄昏景, 初夏相临。蛙鼓蝉吟。 又有清溪自弄琴。 闲君结伴神仙觅, 村...

  • 【印谱圣经】多少功夫织得成一部《锄月庐藏印》『肆』

    这些印作,睹物思贤,依稀可觅前人求艺路上踯躅足迹。 《锄月庐藏印》(初编)2010印,时间起于明代中叶,讫止于当代...

  • 七绝:无题

    七绝:无题 鲁西道童(泗洪) 闲来炼句恨词穷,只字难求困惑中。 欲问贤知何处觅,凉亭笑坐一诗翁。

  • 津门行

    作者:往事 (敏儿) 道路相接之字行, 高桥错落半凌空。 重游故地人非故, 淡看长街熙攘中。 ...

  • 《杂诗》

    荒村忆童时,杂堂觅书喧。 路阶竟全非,北望时旧雁。 昔剪双纸鹤,今作信中言。 见字若如晤,千山亦等闲。

  • 走不回归途 闯不出去路

    故地难寻 时光难继虫儿觅觅 牛儿戚戚人儿千寻 不见故人来路不依 前途未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桥故地 | 三童依稀在,岙里觅昔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kn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