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游褒禅山记: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信念

《游褒禅山记: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信念

作者: 一个懒人的记录 | 来源:发表于2021-12-21 23:02 被阅读0次

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游褒禅山记》。

北宋宋仁宗至和元年四月,三十三岁的王安石和两个弟弟王安国、王安礼,还有萧君圭、王回两位朋友,一行五人游览了安徽含山东北的褒禅山。此时,王安石刚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路上路过褒禅山,褒禅山旧名华山,因唐代贞观年间著名高僧慧褒禅师在此山修行,建立了慧宝禅院,死后又埋葬于此,故名褒禅山。禅院向东五里,有一座华阳山,在褒禅山南面,山上有前后两洞,名华阳洞,两洞并不相通,王安石一行当时游览的是后洞,后洞之内景色奇异,窄处只容一人通过,宽处好比大殿,但由于洞内“幽深昏暗”,他们并没有进去很深就出来了,到底华阳洞的后洞通向哪,王安石他们也不知道。

同年七月,王安石写了著名的《游褒禅山记》,追叙了这次游览的经历。华阳洞并不出名,很多人没听过,2014年才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但因为王安石的这篇文章,褒禅山和华阳洞被一代代高中生知晓。王相公游览后的一番议论,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书中,明确要求背诵。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一般人游山玩水,可能只注意了山水的壮美奇异,可王安石在游览之后,提出了自己的几个思考。

一是做任何事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心得。思之深,就会“往往有得”,这就是处处留心皆学问;二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志,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走普通的路,也就只能成为普通的人,只有志存高远,不随波逐流,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三是有了志,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还要拼尽全力和善借外物。这三者缺一不可,有志是关键,尽力是保证,外物帮助是因素。

课上到了这里,一个学生忽然站起来要发言,说老师我懂了,我想考清华,这是志;为了考清华,我不断奋斗拼尽全力这是力;当年清华在咱们这录取名额刚好也多了几个,这是物。三者皆有,我就能顺利上清华,同学们被他的话逗笑了。

我夸他,你的例子挺恰当,能用身边的例子来印证课文,这就是王安石所说的“凡事求思之深”。不过要明白,人生之路,立志,尽力,外物,三个因素都有,事情很可能成功,可也不是绝对会成功,因为要一件事要做成,是各种因素共同的结果。

王相公强调做事先考虑内因,就是先锤炼自己,先立志和尽力,再考虑外因。三者都有,事情就可能成功。但很可惜,有些人有条件,有平台,原本可以做出事业,但却因为躺平选择了放弃,这样就容易被人嘲笑,自己以后想起也很后悔。凡是只要尽全力做,即使没成功,自己也不会后悔,这就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还是你刚才举的例子,高中三年你立志了,也努力了,清华录取名额在咱这也提高了,但你有可能还是没被录取,说不定体检没过关或专业不服从调剂。不过即使没被清华录取,但你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成绩摆在那,要选择的其他院校也不会差。

历史上的王安石,他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三岁,四年后他就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请求改革,虽然仁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他并不气馁,不断在地方历练,十六年后终于拜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著名的变法,最后虽然多方原因,变法失败了,但他尽力了,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所以《游褒禅山记》一文,重要的不是华阳洞的奇景,而是王安石的此行收获。他不断勉励自己,要在政治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想改变北宋长久以来积弊已久的局面,必须有大变革和大动作,这非意志坚定者不能为。

三十岁时,年轻的王安石初涉宦海,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县,他登浙江飞来峰,满怀豪情写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那时,他就已经立下变革之志,要做到“尽其志而无悔”,这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信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褒禅山记: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信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uf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