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说丁玲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纵观丁玲的一生,好像完全被言中了。一生之中,文风改了三次,每一次的改变不得不说都是跟生活与经历的环境有关。
拿阅读与写作看来,有几点体悟:
1、喜欢看什么样的作品,自然而然也会去模仿相关的风格。在读书写作初期,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经常会寻寻觅觅各种类型风格的书籍。看得多了,渐渐明白哪些是可以当作消遣的书;哪些是自己感兴趣想要深挖的书;哪些是治愈系让人心情舒畅的书,从而也了解了自己的偏好。
2、对于作品的原型,其实没必要很纠结。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很多人认为原型就是作家本身,其实无论哪一部作品,都是作家感情、生活经历感受后的产物。你的出生环境、童年的生活经历,都会影响你作品的思想表达,深刻与否,也与你的体悟观察有关。
生活在农村的经历,可以帮助你很好地了解农村生活,进而在你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真实农村的影子,而非想象。还记得90后作家王占黑,《繁花》的作者金宇澄对她的评价是,通过90后的视角来写60后、70后,父辈们这一代的生活,说明她观察生活真的够仔细。如今的90后、80后,关心的都是自己,都是已自我为中心,很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了解父辈们的生活。
3、每一次文风的改变,都被视为一次成长的突破。随着阅历的增加,看问题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无论是《莎菲女士的日记》还是《我在霞村的时候》,又或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都被视为文学成就很高的作品。
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客观地正视自己的现状,接纳与承认自己的不足,成长指日可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