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佛陀的证悟》中讲佛教的基础是:
诸行无常: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
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苦
诸法无我:一切事物皆无自性
涅槃重生:涅槃超越概念。
初读这本书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人生一切都是苦的?难道喜悦也是苦的?一切事物都是空性?看的见摸的着的存在的事物又是什么?
到底还是佛性太浅,没有顿悟。
余秋雨《中国文化课》里说:空,是佛家的支点,对理解佛教极为重要。
《心经》最著名的回转句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是一个坐标,一切事物似实则无。与它一比,一切事物,由重变轻,由大变小,甚至没有了本来的意义。
《心经》说,在空像中,“不生不灭、不垢不清、不增不减”。翻译一下:无所谓诞生和死亡,无所谓尘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
生是灭的开始,但生中隐含着灭。反之,灭中又含着生,活蕴含另一番生。龚自珍的那句诗句或许是最好的解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因此,没有纯粹的生,也没有纯粹的灭。
垢和净也是一样。“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垢中可能蕴藏着大净,大净中也可能蕴藏着大净。
增与减,似增实减,似减实增。古语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发生的事比比皆是。
佛教徒说遁入空门,空门,实则打通之门。把生与灭的门打通,把垢与净之间的门打通,把增与减之间的门打通,打破种种阻碍,进入没有障碍的“如来”境界。
空,是否让一切虚无,没有了意义?
恰恰相反。
空,是一种无界、无羁、无绊的自由状态。在空的世界,好像什么都没有了,又好像什么都有。以空为识,获得洞见,进入“观自在”的无界境域。
如何解释?
我们用“四海之内皆兄弟”来看,四海之内,把地域放空了,故乡放空了,国家放空了,家庭、宗族全都放空。这一系列的放空,拆除了物理界限、宗祖礼仪限制,使胸襟无限扩大,气吞山河。
再有“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各种矛盾、对峙中,仅仅退一步又如何?退一步却得到更多的空阔,瞬间针尖对麦芒、怒气冲冲的狠劲,被更大的“空”带来的胸襟消音。这里的“空”,是减负、放弃、删除,因而产生更豁达的空境美。
无边界、无束缚、无限制,流动不定、幻化无穷。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下期:佛学浅谈:缘起性空,因缘和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