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点经济学已经成为很多人共识。虽经济学不是教我么如何挣钱,快速实现富裕,但它却给我们提供了看待世界的另外一套视角。
受过良好经济学训练的人不仅很好的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也能看到很多现象背后普通人所看不到的东西。相反对于大部分没有学过经济学的普通人,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从而导致大伙不能更理性的看待很多公共问题。
总的来说,普通人对经济学问题有四大偏见,其分别是排外偏见、职位偏见、反市场偏见、悲观偏见。这几大偏见无时不刻在影响的我们社会的进程。
一、排外偏见
尽管当前的主流文化都在倡导文明与开放,但排外偏见在不同国家、种族以及地域之间一直存在。在很多人眼里不少经济以及社会问题都是外来人员造成的。如,一些城市本地人眼里,外来人员不仅带来了城市的拥堵,而且造成了房价的增长;但他们却没有看到,外来人员也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样,面对大量进的外来口商品,很多人会担心,外来商品会影响本地企业的成长;可他们却忽视了,贸易的本质是互惠互利,只要交易能达成,有益的是双方。
二、职位偏见
所谓职位偏见,就是大部分人把就业岗位看成像桌子、椅子这种物件,认为其数量或者位置是相对有限的,且一旦其他人占领了,某些人就会失去这个岗位。也正因为如此,特朗普在竞选总统时就一再强调要把流失海外的工作岗位抢回来。事实上工作是一种创造更高价值的机会,人力成本的有效配置,不仅会带来经济增长,还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岗位,产生更大的市场。
三、反市场偏见
所谓反市场偏见就是不相信价格对供需关系的调理作用,大部分人对价格的理解都流于表面。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口头上承认自己相信市场的,可到了具体事件中他们认为某些领域很特殊,靠价格调节不合适。比如在医疗、教育、住房、交通等领域,大部分都会倾向于让政府了进行管制。可很多时候这些管制并没有带来效率的提高。
四、悲观偏见
悲观偏见很好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担心会遇到失业或者一些不公平待遇。看看现在各大新闻头条,很大一部分都是偏负面的消息。此外,在遇到经济周期下行时,很多人也会反映过于敏感,觉得眼前处境太难熬了,经济复苏似乎不可能实现,好的机会也不再有了。整体看人类发展,我们一直都是在向前发展的,长期乐观应该一直保持。
小结
以上四种偏见在大部分人中十分普遍,这种普遍更多的来源于我们基因的本身。简单点说从资源匮乏的原始社会到物质丰盈的今天,人类经历的时间还太短,我们的基因还没来得及适应这种新形式在的社会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