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4《5商》打卡D4
行为经济学
01 结果偏见: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什么是结果偏见?
我们看到一个人获得了成功,就会立刻认为他过去所有的行为都是那么地有道理,可成功者自认为的那个经验,也很有可能是他没有获得更大成功的绊脚石。
归纳法让我们像一个律师一样,看到了结果,到事件中去寻找支撑成功的证据;
演绎法让我们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有了证据,再去推演结论,并寻找能推导出所需要结果的其他必要条件。
如果只有归纳,没有演绎,对总结出的道理,难免会“情人眼里出西施”——怎么看都对。
要使归纳总结出的经验在实际生活工作产生切实的指导意义,就要看正向演绎能否产生预期结果。
并且,再更进一步,甚至是明白了我们在事件分析中可能产生了结果偏见,仍然可以继续做归纳演绎:这只瞎猫是怎样碰到这只死耗子的?它走的什么路?连瞎猫在这里都能碰上耗子,那如果换成其他猫呢?——换言之,如果归纳出的结论并不能轻易达到期望结果,那也可以再次正向演绎:寻找事件成功中的必要条件,以期对自己的行动产生更强的指导作用。
偶然的成功比失败更可怕。
补充两点:
1.很多时候大胜与大败,就是一个原因。像做股票一样,有的人大胜是因为激进策略,但是大败同样是因为激进策略;有的人一辈子也没能赚什么钱(大败),是因为太保守了,而同时他也没有亏太多钱(大胜),也是因为太保守了——盈亏同因。
2.有时候,逻辑看似不合理的事物,其实不是不合理,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这件事物本来的逻辑,而我们只是在用我们的逻辑推演它,它当然就不合理了。
02 适应性偏见:为什么我们会喜新厌旧?
一个人对任何一件事,有了之后就会习惯。好东西久了,也会习惯,坏东西久了,也会习惯。这就是所谓的“习以为常”。
适应性偏见,即习以为常。如何打破习以为常?享受的延长、意外的惊喜、排名的对比。给员工工资是为他的责任买单,给员工奖金是为他的优秀买单。这又一次证明经济学其实不止是数学,还包括心理学和行为学。
03 鸡蛋理论:为什么妈妈们喜欢在朋友圈晒娃?
鸡蛋理论,是源于消费者的一种行为特征:我们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产生的依恋越深。
一定要区分的是,沉没成本与鸡蛋理论的不同,沉没成本是想放弃,因为前期投入舍不得!鸡蛋理论呢,是有了前期的投入,价值感爆棚,越看越喜欢!
04 心理概率:全世界一半的娃,都丑到了平均水平以下
我们的直觉和客观概率常常是不相符的,行为经济学家把人类自以为是的概率称之为:心理概率,心理概率和客观概率的不吻合,就叫做概率偏见,导致概率偏见有三个原因:
1、代表性偏差——以偏概全
2、可能性偏差——眼见为实
3、沉锚效应——先入为主
05 凡勃伦效应:不买最好,只买最贵
炫耀性消费:消费者购买某些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种现象被称为:凡勃伦效应。
贵不是目的,能让消费者恰到好处的炫耀,不露声色的装,是核心。
当人们一听说某人喜欢收藏珍品,就会觉得这个人很有品位、很有钱、很有身价,给人有文化修养的印象。中国民谚俗语“一页宋版,一两黄金”、“黄金有价,均窑无价”、“黄金万两易得,田黄一颗难求”、“家有钱财万贯,不如宋瓷一件”,等等,在某种意义上,不也是体现了人们的高价感、荣誉感等炫耀性消费心理需求吗?
再说一个更近一点的例子,长得像大众帕萨特的辉腾,很多人不买,因为他没有识别度,长得像奥迪A6的A8,买的人却不少,因为识别度虽低,却很明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