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5)

作者: 焔阳 | 来源:发表于2021-03-18 19:13 被阅读0次

    有没有发现,理智和情感是互不相容的?

    更详细一点说,学习时的理智和过于激烈的情感是互不相容的。

    我发现,在学习进入状态后,整个人如老僧入定,像一块海绵一样疯狂地吸收知识。而这吸收速率,一般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精神状态,二是个人的能力,三是个人的情绪。而这里要谈的是最后一个,即个人情感的影响。

    众所周知,学习的最好状态是把个人的情感先排除在外。打个比方,好比临摹一幅画,一张白纸肯定要比一张五颜六色的纸要来得更加容易。

    刚从学校图书馆里出来的大多数人,眼神都不会溢散出过于激动的情感,更多的是在长时间的学习后所特有的那份冷静。

    而喜怒哀乐反而成了阻碍我们吸收的顽石,很少见到有人边呵呵大笑边学习的,或者是边哭泣边学习的。即使是你见到了,我也能向你保证他的学习效率并不在峰值。

    这么说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情感是遭到压抑的。记起来一句话,“我们要快乐地学习。”具体是谁说的忘了。不过,当初说这句话的人,要是能明白学习的本质,或许就不会如此轻易地开口,说出了这么一句不知耽误了多少人的话了。

    再来谈谈学习的本质,何为学?学,必为知善恶,明是非,益才能,改不足。一句话概括,就是强制地改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什么感觉呢?好比平时都是通宵,突然下定决心要早睡,前几天血液中还残留着当初注射进来的誓言,还能坚持下来。可越往后,越稀薄,加上游戏手机的刺激,难免心头泛痒。

    可以说,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大多数人,都能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就个人情感而言,成为有益于时代发展所需的养料,个人是无比自豪的。

    然而,如果有人因此跟我断言,学习是快乐的,这点我不敢轻易苟同。我更相信你所谓的快乐,更多源于学习之后带给你的收获,而非学习本身。

    所以,我更乐意这么说,“学习是痛苦的,但学习的收获却能让你感到快乐。”认清这点,能更好地帮助一个人更好地去学习。

    首先,保证有充足的驱动力,这点因人而异,其次,要适当根据自己的状态给予自己奖励;最后,不断延长幸福感到来的时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当然,这并非本文要讨论的重点,再回到开头说的,学习时的理智与过于激烈的情感是不并存的。

    那是什么激励着科学家们在实验里,日复一日地做着枯燥的实验?按照上面的分析,他们做实验的时候,就仅仅是在做实验,他并不会想着,“我是为了改变人类的未来,而在此忍受寂寞”。

    更多的可能是,“我这一步应该注意些什么?”,“为啥这里会出现这种变化?”会有各种令人抓耳挠腮的问题出现,而科学家往往都是心平气和地处理着。

    每个志愿于投身于科学研究领域的人,都有一份独有的家国情怀。但我想,在长达几十年的研究中,仅靠这点,恐怕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份情感更像是茫茫大漠中的启明星,坚持下去,希望依存。而有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走下去。

    这种力量有很多种说法,体现其不同的含义。有人说是坚持,凸显耐力惊人;但与其说是坚持,毋宁说是习惯。

    当人习惯于做一件事时,这件事就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黄庭坚曾说过,“三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可想而知,在实验室里做科研的人,在公司里上班的白领,以至于到社会上的每个岗位,支撑他们在岗位上辛勤劳作的,都是习惯的力量。

    那么从这方面的本质上看,一个在科研领域上默默研究了二十多年的科学家,与一个在家乡种了二十多年地的人,其实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在他们的生命中,都是同一种力量在诱导着他们的生活趋于某种特定的轨迹。所以,可以这么说,情感对于我们日后或者现在的职业的发展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现在有人常抱怨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我在想,其实这种说法未必准确,或许应该说成不满足于现有的待遇。

    也有许多大学生抱怨自己的专业,说没兴趣,或许也得说成这个专业以后的前景无法不太行。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打着情感的幌子,在权衡之中选择了理智,抛弃了那个真实的自己?甚至成功地骗过自己?

    还是我们一直以来皆如此?难道我们的每个选择其实都是社会影响下的产物?

    在此,我特别钦佩去年那个高考考上了北大,选择了考古专业的女生。有人说她不理智,感情用事。但至少,在我看来,这个选择让她拥抱了那个真实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逃避自由(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we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