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尽在鲁之说

作者: 老树新枝12 | 来源:发表于2023-03-20 14:14 被阅读0次

我们现在都知道“齐鲁”大地指的山东地域,但在古代齐、鲁则为两个国家。

西周时期,齐、鲁是周的两个封地,齐是姜子牙立国,春秋中后其被田氏取代(田氏代齐在《三家分晋》一文中已经提到过),鲁则是辅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封地,由于周公还要留在京城继续辅佐,于是就由其长子伯禽代为赴任,成为鲁国首任“国君”。

从文化角度来说,齐文化和鲁文化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齐国姜太公立国后,实行“举贤而上功”为治国国策。据《说文解字》:“贤,多财也。”而上功,实际也是对利、事功的推崇,在古代,举贤,是包括对获取物质物利能力的肯定。所以,太公“举贤而上功”的治国方针,充分反映出齐人着眼于功利观念的特点。

而鲁国伯禽上任后则遵从其父教导的“尊尊而亲亲”国策,所以鲁文化重视礼乐。在鲁国,礼是极其重要的社会规范,上自诸侯、下至卿大夫,都必须依礼而动,无论国之大事,还是往来小节,都要依礼而行。为此伯禽到任以后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逐步完成社会秩序趋于稳定,而齐国采取的“举贤而上功”则用了五个月。由此可见齐、鲁文化差异之大。

由于鲁国还是周室姬姓氏(三桓专鲁在《三家分晋》一文中已经提到过),所以在周代众多帮国中有“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者莫如周”之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周室力量呈现衰微,礼乐制度日渐崩溃之时,但鲁国继续保留着周王室时期的礼乐制度,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所以被世人称为:“周礼尽在鲁矣”。

由于周礼在鲁的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这也是春秋时为什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发生在鲁国的原因之一,孔子的出发点就是想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制度。

正因鲁国继承和保存了完整的周礼,也成为当时各诸侯国敬重鲁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左传》闵公元年记载:齐国欲攻打鲁国,齐桓公征求大臣仲孙湫的意见,仲孙湫认为不可,原因是鲁国“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这。鲁不弃周记,未可动也”。

所以,周礼成为鲁国立国的一条依据和进行外交斗争的重要工具。

相关文章

  • 13 孔子

    孔子生于动荡的年代,春秋鲁国。这个其他诸侯国反复失周礼的时候,还能有:周礼盛行不衰,周礼尽在鲁矣的地方。 可惜孔子...

  • 读书(3)

    周礼尽在,南化流行。(《诗经》)

  • 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各具特色的小国

    周礼尽在鲁矣 鲁国在历史上的名气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孔子的贡献。但是我们很难说是孔子影响了鲁国,还是鲁国影响了孔子...

  • 所谓“周礼尽在鲁”,不是说鲁守“礼”,仅指礼的文字形式而已

    为什么如此说呢? 因为周礼的核心是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 而鲁国作为姬姓“宗邦”,诸侯“望国”,号称“礼仪之邦”,...

  • 文化常识·科举

    古有乡举里选之说。《周礼・地官・乡大夫》讲到三年举行ー次“大比”,以考查乡人的“德行道艺”,选拔 贤能...

  • 周礼

    中国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在中国宦官之家也是礼仪至上,甚至还被分为礼仪之邦。而周作为中国古代启迪...

  • 周礼

    “周礼”不仅仅指《周礼》这本书,而是周朝对中国人民族认同、政治制度、文化理念乃至美学的一系列重大影响。如果说夏商周...

  • 周礼

    周礼是一种社会秩序模型,这种秩序架构更倾向于政治阶层的划分(类似于阶级成分),以此划分为基础延展出一套有普...

  • 众所周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你是否知道礼仪的起源?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之大谓之夏。华夏的礼仪以周为最,中国古代一般推行周礼,其中又有五礼之说,祭祀之...

  • ‘’十全老人‘’乾隆,十分不全

    十全之说最早出现在《周礼.天官.恩师》中: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简单理解就是做十次的事情十次都圆满成功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礼尽在鲁之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wu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