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都知道“齐鲁”大地指的山东地域,但在古代齐、鲁则为两个国家。
西周时期,齐、鲁是周的两个封地,齐是姜子牙立国,春秋中后其被田氏取代(田氏代齐在《三家分晋》一文中已经提到过),鲁则是辅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封地,由于周公还要留在京城继续辅佐,于是就由其长子伯禽代为赴任,成为鲁国首任“国君”。
从文化角度来说,齐文化和鲁文化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齐国姜太公立国后,实行“举贤而上功”为治国国策。据《说文解字》:“贤,多财也。”而上功,实际也是对利、事功的推崇,在古代,举贤,是包括对获取物质物利能力的肯定。所以,太公“举贤而上功”的治国方针,充分反映出齐人着眼于功利观念的特点。
而鲁国伯禽上任后则遵从其父教导的“尊尊而亲亲”国策,所以鲁文化重视礼乐。在鲁国,礼是极其重要的社会规范,上自诸侯、下至卿大夫,都必须依礼而动,无论国之大事,还是往来小节,都要依礼而行。为此伯禽到任以后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逐步完成社会秩序趋于稳定,而齐国采取的“举贤而上功”则用了五个月。由此可见齐、鲁文化差异之大。
由于鲁国还是周室姬姓氏(三桓专鲁在《三家分晋》一文中已经提到过),所以在周代众多帮国中有“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者莫如周”之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周室力量呈现衰微,礼乐制度日渐崩溃之时,但鲁国继续保留着周王室时期的礼乐制度,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所以被世人称为:“周礼尽在鲁矣”。
由于周礼在鲁的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这也是春秋时为什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发生在鲁国的原因之一,孔子的出发点就是想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制度。
正因鲁国继承和保存了完整的周礼,也成为当时各诸侯国敬重鲁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左传》闵公元年记载:齐国欲攻打鲁国,齐桓公征求大臣仲孙湫的意见,仲孙湫认为不可,原因是鲁国“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这。鲁不弃周记,未可动也”。
所以,周礼成为鲁国立国的一条依据和进行外交斗争的重要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