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吃饭,因一句话说的让母亲不开心,被用力地拍了两下(母上大人的习惯性动作,说不过就上手,不会疼,看众请安心),我说:你看,又打人。
母亲立马说:我那是拍,不是打。
旁边坐着的亲戚也说:你妈妈那是帮你拍灰呢,怎么会是打。
借着这个时机我跟她们普及:幸好我已有自己的思维,如果是幼儿,很容易被错误的信息引导,以为自己的感觉是错的,或者自己的感觉是不重要的,会引发幼儿的心理障碍。
听者自然立刻反驳:怎么可能!
我说:
往简单里说,孩子会与自己的感觉失去连结,只能靠外界的信息获得对自己的感受,例如喂饭,孩子明明饱了不想吃了,被告知“你还没吃饱”然后继续喂饭,孩子就会怀疑自己对自己身体的感知,长大后在饮食上容易无法自我控制,甚至在整体自控力上都会出现障碍;
再例如添衣,孩子本身体质偏热,但是大人们心疼孩子,往往在自己觉得气温低的时候就让孩子穿多一件衣服,当孩子说“不冷”的时候,大人会说“你看外面在刮风”、“你看天气预报说了冷”、“你看我都穿了这么多”……总之,会有很多旁证告诉孩子“你的感觉是错的”以及“你的感觉不重要”,同时“你要听我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孩子说“我不困”。
当然,还有我上面提到的例子“我感觉到你在打我”,而被旁证告知“那不是打。”
而这所有的施加,又会被冠以“我爱你”之名,成为不可违逆的天道。
于是,如果是从小就接受了这种教养方式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自卑、缺乏主见或是缺乏对自己的认知而盲从。
……
话还没说完,母上大人立马说:好了好了,不准说这个话题了。说的那么严重,你不还是这么有主见?!
我心里默默回答:因为我有学习心理学呀!
每当自己与原生家庭“斗争”时,总会想起曾奇峰老师说过的话,他是业内我较少特别喜欢的鲜活的老师,他在一次交流时提到自己,说他一直在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做工作,即便他1988年便创立了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即便他是至少比我年长了30岁的智者。因此每当我在其中受挫的时候,我就想想,那个老大叔不也还在继续扑腾么?
每当讨论到“真实”,我总会想起大一时读过的一本闲书,里面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无法被催眠的人,每当催眠者试图引导他进入催眠状态,对方总是说“我很清醒。”
直到很久之后才知道,这个人的家人就是催眠师,因为某个原因,从小就在这个人很困倦要睡觉的时候说:哦,你已经很清醒了。
所以在他的意识里,清醒这个词,和我们的困倦是一样的。
同一件事,不同的表述,不同的呈现……
要参悟真实,还有很遥远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