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红楼记

作者: 晖说 | 来源:发表于2017-02-19 19:27 被阅读0次

    作者:崔臭臭

    道外,南进德二十道街,这是老宅的地址。那有我家第一个房子。爸爸在我五岁那年教我三字经,系鞋带,并要求我熟记这个地址。

    2012年五月,我刚从牡丹江回家,无所事事中忽然想去看看老房子,坐七十路到马克威,走了几步之后,发现那一片儿竟面目全非。太古街被一座大桥挡住,也找不到进德街和相邻的仁理街、孝纯街了,那一带的住宅楼看起来非常陌生,明显是近十年的产物。问周围那些看起来无所事事的中老年人,也都一脸茫然。但翻遍了许多新小区之后,竟然在金碧辉煌(相比之下)间找到了那两栋破破烂烂的老楼。

    老宅的房子很破旧,其实它在八十年代就显得很破旧。老宅一共两栋,每栋三个单元,六层。红砖墙,看起来朴素、夯实,不像现在,又抹墙砖又抹石灰,花里胡哨哼哼唧唧的。有电,有自来水,没有煤气管道,没有暖气,取暖和做饭靠柴火炉子和火墙,冬天很暖和。清早冷些,但习惯了。那时候我们一家住六楼四门,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还有大大爷、二大爷一家,完全不觉得拥挤。每户还配一个小棚子,小时候,奶奶去棚子里取东西的时候一般都会带着我。我就趁机撒欢,在阴凉潮湿的地方掀开砖头看蚯蚓和草鞋底玩。六岁之前,我似乎一点都不怕虫子。

    我家的小屋很小,但有个阳台,妈妈在那个阳台里,开始教我和姐姐念关关之鸠在河之洲,以及江南好风景旧曾谙。雨天里,阳台漏雨,我和姐姐每人头顶一个安全帽,去阳台挨浇。听着雨点打在头顶噼噼啪啪的声音,格外欢乐。然后我们撕开几袋华丰三鲜伊面,单独把里面的料包取出来,弄个小口之后,用舌尖慢慢体味里面的调料。当时没有干脆面,就觉得单单那个料包的滋味,已经是十分美味的了。至于安全帽哪来的,别问我,那年我四岁半。

    从我出生开始,头六年都在老宅红楼里度过。虽然后来搬到南岗,但逢年过节家里的叔叔伯伯也都要去那聚会,我成了南岗人之后,那种聚会几乎是我最期待的日子。能碰见哥哥姐姐妹妹们,能找找衣锦还乡的感觉,能走去靖宇街看漂亮又土气的女孩,能去江边溜达仨来回。

    直到高中,那儿还跟我脑海中的老宅一模一样。高中之后,爷爷奶奶搬去老叔家,聚会地点也迁到老叔家,我去牡丹江念书,再也就没回老宅看看过。去年,2012年,回哈了,那天不知道哪根筋被触动,就打算寻访故里。

    距离上一次见老宅,算算也得有十年了。这十年爷爷奶奶都没了,哈尔滨和老道外眼看着估计也要没了。没人会怀念他们。因为小时候在进德街仁理街玩闹的小孩们如今都大了,新楼新房子,搬去南岗道里,这些代表着更优越更舒适的生活,更高贵的身份,更好的医疗、学校和就业环境,这些远比前院后院疯跑的记忆更重要。

    最后我想说说邻居们。我家住在六零四,对面六零一是老陈家,陈叔叔跟爸爸年纪相仿,他儿子双奇比我小一岁。陈叔干巴瘦,02年或03年,我上高中那会,他去世了。六零二和六零三没什么印象,但六零三里有一个姐姐,印象里胖嘟嘟的,我爸似乎说过她也学法律,后来成了法官。

    四零一那一家跟爸爸很要好,他们家儿子是大磊哥,比我大三岁。大学在上海,好像是财大。小时候大磊哥很胖,然后他爸爸带着他跑步减肥,成功了。我妈总拿他念叨我。

    楼下有个小卖部,小卖部里住着一对双胞胎女孩,我记得都是方正脸,双眼皮,很像,应该是同卵,唤作大双二双。妈妈有个同事,住在对面的杂院里,有个比我小一岁的女儿叫娜娜,我们曾在一个托儿所。小时候她经常给我系鞋带,但我完全想不起来她长什么样了,应该很漂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宅红楼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bj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