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孟子温言寄望于齐宣王

孟子温言寄望于齐宣王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7-28 06:00 被阅读0次

    齐宣王,齐威王田因齐之子,名辟彊,田齐第五位国君,齐威王和齐宣王在位期间,是魏国不断衰弱,而齐国重新崛起的过程。

    总体而言,齐宣王为人谦和,胸怀比较宽广,广开言路,喜文学游说之士,但就像他的名字预示的一样,齐宣王时期,对外战争比较多,一心想实现“大欲”,即重温齐桓、晋文之梦。司马迁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孙膑)、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稷下学宫,由齐桓公田午(非春秋齐桓公姜小白)创办,但真正兴盛起来却在齐威王时期,孟子此时也慕名来到稷下学宫,但未受到重视;齐宣王继位后,稷下学宫达到鼎盛阶段,《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可见,稷下学宫荟集了道、儒、法、名、兵、农、阴阳等各个学派,儒家并没有特殊的地位。

    梁襄王对孟子的态度,比梁惠王更加冷淡,孟子眼看梁襄王朽木不了雕也,而齐国国势日盛,齐宣王初即位,于是孟子便率弟子第二次来到齐国,此时孟子的声望可以说如日中天,有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齐宣王自然高度重视,安排接见孟子,而这也是孟子在齐宣王这位新君面前的首秀,因此孟子详细阐述了自己的仁政保民主张,这就是《孟子·梁惠王上》的内容,全文将近1700字。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宣王恭敬地向孟子请教:“您能和我说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天下是事吗?”你看齐宣王的态度与梁惠王、梁襄王的做派明显不同,原文“可得闻乎”,显得非常谦逊。

    孟子回答说:“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孔夫子的门徒从不谈论,所以他们的事迹没有在后世儒家中流传下来,下臣因此没有听说过。既然如此,要么我们谈谈王道吧?”

    孟子在此采用了迂回的战略,他自然是了解桓文之事的,但他一贯反对霸道,又不想一见面就与齐宣王产生冲突,于是假装不知,避而不谈,实际上是不想谈论霸道。

    荀子在《仲尼篇》中曾直言不讳的批评道:“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汏,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汏也。”

    无以,则王乎?无以,即无已,或者以作因(延续)解,既然这个话题没法谈下去,那我们谈谈王道吧?

    孟子此处自称“臣”,一则因为被齐宣王任为列大夫,更主要的是显示友好的态度,要知道孟子一般是不把王侯将相放在眼里的,他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孟子就这样策略地转换了话题,齐宣王当然对孟子的王道也有所了解,所以解接着问:“君主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行王道?”这其实也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守中有攻。

    孟子轻描淡写的说:“只要保民就可以王天下,此招有势不可挡之力。”

    总之,孟子奇希望于齐宣王能够采纳自己的仁政主张,因此态度温和和坚决,所以才有这样的开场白。

    【《孟子》简读之梁惠王篇00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温言寄望于齐宣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bo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