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火了,在网上,他的朋友多了。
大家都在用键盘保护他,避免他被敌人暗杀。
无数人站队崔斗士,用正义的样子和凛然的口吻,用哥们儿般的关怀,用“我一直看好你”,壮士“你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神。
也有很多的谩骂和攻击,带着毫不掩饰的恶毒。他们有些,是利益方,有些是专门受雇的。他最火的时候,受关注程度也就这样吧。
这是好事。很多时候,打起架来,才能撕开那块遮羞布。
我们都习惯了假装和平。
01
想起来两件小事。
小时候,好像经常有领导来听课。我们在全面、彻底打扫完各种卫生并且让校园看上去干净、整洁而美丽。还有一个重要的“密谋”环节:不管你会不会老师问的问题,都要举手,假装自己很懂的样子。放心好了,老师只会提问“真会”的“好”学生。被选中的我们,配合老师完成了重要的任务。很自豪。
前两天和朋友吃饭,几岁的小孩子吵吵闹闹。
朋友讲了一个“笑话”。她小孩放学回家一直要水喝,她好奇询问后得知原来是学校的饮水设备坏了。孩子竟然跟她说了一句“老师说,千万别打12345”。我没笑。
我们很小,就懂得“世故”了,这样下去,他们很快也会懂。我们不喜欢让人难堪,是怕那会让自己遭致更大的难堪。慢慢的,有些事不去想他,好像也就习惯了。
你看,这就是崔永元不让人喜欢的原因。
过日子的话,他过于刻薄了,眼里全是这个世界的恶,再加上一张锋利的嘴和满肚子的文化。没有微博的时候,火了的小崔抑郁了,看到的恶憋在心里,睡不着觉,整天拿自己的失眠自嘲。有了微博,小崔的星星之火找到了干柴,好像转向成了狂躁症,成了一名斗士,拿一把锋利的刀,淬了火……
明明,百度上随便输个税务稽查都有589万条信息;明明,随便一搜明星片酬就有有390万条记录;明明,人家说了本剧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就只他,觉得不行。
用我们老家的话说,这还有点“愣头青”。
02
其实,愣头青有一个更好听一些的称谓:勇士。
两千五百多年前,有这么一位勇士,在列国征战的年代他带领学生游历各国传授道义,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感叹,倡导君主“仁爱”之意。《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如果孔子遵从了老庄之道,那现在的“圣人”之训,也就和他没什么关系了。
一千五百多年前,也有这么一位勇士,在那个皇上可以随意处决人的年代,他“喜欢”触犯龙颜。据说,魏徵向李世民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且言辞激切。他很幸运,尽管多次触犯龙颜,却也官至宰相。
可见,历史一直是不缺勇士,历史也一直不多勇士。真做了勇士,也就未必不能落得个圆满。只是一般人既没有那份洞察,也没有那份胆识。最主要,没有“天下事都与我有关”的自觉。孩子明天的米,总是比别人身上的鞭子更重要一些。
03
赵东凌先生写《最后的精神贵族》里面,有一则鲁迅的故事。
鲁迅起初是拒绝《新青年》的约稿的,他说:“假如一间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数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住他们吗?”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对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钱玄同如是回答。于是有了《狂人日记》。
……
这次之所以崔永元再次成为热点,是因为《法制日报》为他发声了。
官媒。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哎呀,你看这孩子天真的话”,孩子的父亲掩饰到。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
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皇帝的新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