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宁宝儿变得很“犟”很“轴”,请看情境回放。
情境一:晚上,爸爸妈妈下班去爷爷奶奶家看宝贝,敲门后,爷爷打开了门。宝贝儿跺着脚哭喊:“娃娃开!”“娃娃开!”“出去,娃娃开!”没法,我和宝爸只能又出去关上门,重新敲门。这次宝贝打开门,门后面是一朵带雨的花朵。
阴晴之间瞬间切换!
情境二:宝贝儿玩着玩着,想喝水了,妈妈顺手把水递给她,人家可不领情,“不行不行,放回去,放回去!娃娃自己拿!”好吧!只能放回原地,宝贝儿自己噔噔噔跑过去拿起水杯,这才愿意喝水。
情境三:宝贝儿正跑着玩耍,“啪——”一声,不小心跌倒趴在了地上。妈妈(或者其他人)跑过去准备抱起来,宝贝开始各种蹬脚、各种扭动、各种哼唧:“不要,不要!”妈妈只能退回去,而且必须回到她摔倒之前的位置,并且赞若无其事,继续之前的事情,宝贝才会自己爬起来。还有一次,她摔倒了,爷爷说“宝贝儿威(方言:厉害的意思)得很,快自己起来!”就这一句话不知道触碰了宝贝的哪根逆鳞,宝贝儿开始哭闹,“不威不威!”爷爷只能收回自己的话,并且不能靠近宝贝,继续往前走,装做什么都没有发生,宝贝这才自己起来。
……
类似于以上的情况,发生了无数次。直到前几天,我才在书上读到“执拗敏感期”,才知道宝贝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她已经进入了“执拗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不知道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不知道人与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别,只知道自己的愿望。大人们的行为不符合她的愿望她就会哭闹,她才不管是对是错。
我又问了一下度娘,度娘如是说:主要表现事此时的孩子思维先于行动,并且以为思维就是行为,具有不可逆性,所以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显得“任性”,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稍有不合他们心意的事情都会成为他们又哭又闹的理由,而且事情必须重来一次,“战争”才会结束。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最好的办法是满足孩子的愿望,如果做不到的话,第一,理解孩子,第二,安慰孩子的情绪,切记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耐心是最重要的。
回想面对“执拗敏感期”的宝贝,我们的所作所为,有做的对的地方:我们满足她的愿望,按照她的要求去做,恢复原位、重新来过等,但也有时候并没有满足孩子,还是觉得孩子胡闹而凶她。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客厅吃饭,宝贝把放在茶几上的碗放到了地上,我们帮她拿上来,她又放下去,我们又拿上来,如此往复多次,宝贝开始大哭大闹,哭得昏天黑地,闹得不可收拾。爸爸还在一旁“收拾”宝贝,给她讲道理,告诉她怎样才是一个乖宝宝,才是一个爸爸妈妈喜欢的宝宝……现在想想,当时的我们是多么无知愚蠢,对宝贝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宝贝把盘子放在地上又怎么了?为什么非要要求她规规矩矩,做个大人眼中的所谓“听话懂事叫人喜欢”得孩子呢?当时宝贝哭的时候,我们应该立马报起她进行安抚,而不是给她“讲道理”……真是追悔莫及!
往事不可追,来者犹可鉴。宝贝的“执拗敏感期”还没有过去,“执拗”的现象还会经常出现,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最不应该做得就是批评她、吓唬她,还是耐下心来,满足她,安抚她,开导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