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683355/060915aa2aea76ea.jpg)
在南北朝时期,南北两朝都在激烈的动荡中进行着政权更替,时间长的上百年,时间短的只的一二十年不等。
如此短的统治时间除了维护皇权基本上没有时间进行国家改革,再加上各政权的腐败、昏庸,难以让政权维系。而仅有的一个存在上百年的则是北朝的北魏。
说起北魏不得不说的一个皇帝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拓拔宏5岁登基,33岁去世,就是在他的任内,让北魏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政权,而他让北魏强大的原因就是改革。
孝文帝是献文帝的长子,因为献文帝与冯太后的矛盾,对当皇帝的兴趣越来越淡,最后做出一个决定,把皇位传给儿子拓拔宏,自己当上了太上皇。可好景不长,太上皇只当了五年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应该是冯太后作案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当时孝文帝年纪较小,为此,冯太后就顺理成章实现了她的第二次亲政。由此开启了北魏的鼎盛时期。
![](https://img.haomeiwen.com/i18683355/6f87f1b5c20cb1f5.png)
在孝文帝和冯太后共治阶段,此时应该以冯太后为主。力主改革俸禄制、均田制和三长制。
所谓俸禄制就是对各级官员实行工资制。在此之前的各级官员都是没有工资的,需要自己去“腐败”,所以,俸禄制的实行与反腐败是同时进行的,俸禄制的实行遏制了贪污贿赂之见,让吏治回归本位。
所谓均田制就是将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给无地的农民。三长制的“三长”是指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作用相当于村委会或街道办,专门负责每年杨校定户籍、督收赋税。均田制和三长制相互配合,不仅保障了农民有地可种,还保障了国家税收稳定。
以前的三项改革以均田制为基础,这个制度为后世历代政府所继承,一直到唐代中期才废弃不用。可以说,正是均田制构成了此后三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经济根基,它是隋唐帝国国力强盛的源泉。
在孝文帝独立执政阶段(冯太后死后)。按照北魏“子贵母死”的制度,在立为太子后,太子的母亲要被处死的。所以,孝文帝小从是被冯太后带大的,受冯太后的影响,孝文帝对汉文化特别是儒学特别有研究,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主要围绕儒学进行改革。
凡是从文化层面进行改革,一般都会得到保守派的从骨子里的抵制。为了彻底进行汉化改革,孝文帝顶着巨大压力进行迁都,从平城南迁至洛阳。主要目的是让所有官员接受汉文化影响,不仅学习汉人习惯,而且要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孝文帝带头把拓拔氏改为无氏,所以拓拔宏就改叫“元宏”了。而迁居洛阳的其余鲜卑人也几乎全从胡姓改为了汉姓。如:拔拔氏改为了长孙氏,独孤氏改姓刘氏,贺兰氏改姓贺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等。
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北魏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从而缓解了南北民族隔阂。孝文帝不但进行改革,还对南朝进行了征服,并三次亲征,只可惜,老天没有给他太多的时间,在第三次南征时,孝文帝死在了第三次南征过程中。如果老天再给他10年,有可能改变历史进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