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作品、读者三者的相遇总是充满着各种惊喜或神奇。读陈衡哲的《西洋史:欧洲文明二十讲》(以下简称《西洋史》)就带给我非常独特而美好的体验。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10349/0f5b5a5409449f3f.jpg)
1. 《西洋史》的时间之美
《西洋史》本身的“历史”就很迷人。作者陈衡哲是我国首位女教授,1922年她应商务印书馆之邀写的这本新学制中学教材三年之内再版六次,学者胡适评价其为“一部开山的作品”。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西洋史》一度被湮没,进入21世纪之后其价值才被史学界重新认可。就连为本书新版写推荐序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前所长、欧洲学会前会长陈乐民,也是在1998年才知道有这样一本好书,而他此时已经68岁了。
不管怎样,这本书现在能够再版且被更多的人阅读和喜欢,时间赋予了我们别样的美好。
2. 《西洋史》的层次之美
历史著作并不好写,何况是三千年的西方文明,牵涉太广。但是好不好写,只有作者本人最清楚。我作为一名向来畏惧史书的读者,阅读本书时却感觉很“丝滑”,足见作者的功力。
全书共分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三编,每一部分都带给读者层次清晰易拿捏的感觉。比如在上古史部分,作者精炼又清晰地讲述了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以及爱琴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的关系、特点、贡献等。
这种条理性可能与本书是教材有关,但同时也突显了作者在史料的掌握、加工和写作上的高超能力。
3. 《西洋史》的文字之美
作为史学类图书,想写得好看不容易,要写出美感就更难。但是《西洋史》却让我读得津津有味,里面随处可见的成语、诗词、妙语让历史披上了文学的华服。
这固然因着作者的性别,但更与她扎实的国学功底、卓越的写作思想有关,她写作此书时严格遵循的宗旨就是“要使真理与兴趣同时实现于读书人的心中”。
我更叹服的是作者的史观和胸襟。作者认为“文化是历史的骨髓”,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包容就特别重要。她希望使用此教材的老师们帮助青年“发达他们的国际观念,俾人类误解的机会可以减少,人类的谅解和同情,也可以日增一日”。
作者一百年前说出的这番话,放到今天仍然非常适合。这本《西洋史》会不会也能吸引到你呢?
网友评论